当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指挥部旧址“三官堂”至今依旧见证着滔滔湘江水从堂前流过。广西新闻网记者 邓昶摄
当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指挥部旧址“三官堂”至今依旧见证着滔滔湘江水从堂前流过。广西新闻网记者 邓昶摄
广西新闻网兴安9月21日讯(全媒体报道组)9月2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广西站)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沿着红军的足迹重访兴安县界首红军堂 、界首老街,聆听92岁的马有益老人讲述当年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感人故事。
寻访界首红军堂 聆听长征故事
界首镇,地处湘桂走廊要冲,是兴安、全州、资源、灌阳四县的交通枢纽、湘江的重要渡口,也是中央红军过湘江时最重要的渡河点。
距离界首渡河口不到100米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名叫“三官堂”的古建筑。据记载,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三官堂设临时指挥部,宣传革命、架设浮桥和指挥光华铺阻击战。“三官堂”是当年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指挥所旧址。当地人为表示对红军的怀念,把其改名为“红军堂”。2006年,红军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红军堂,记者看到,红军堂墙壁上依次贴有湘江战役战斗的情况介绍以及历史图片。采访团在当地人的讲解下重温红军将士浴血奋战7昼夜,终于突破湘江封锁线的革命历史。
来自柳州日报社柳报传媒微报的宋美龄表示,今天在红军堂遗址听了红军当年在这奋战的事迹,也看到了许多红军留下来的遗物,心里颇为感触。她认为,作为媒体记者,应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提醒大家勿忘历史,时刻铭记先人为我们做出的奉献,更好地创造未来。
探访红军长征见证者 薪火相传长征精神
红军堂一旁就是界首镇有名的界首古街。界首古街上的古骑楼大都保存完好,许多传统风格的的药店、杂货铺、旅社、裁缝铺、榨油坊、土法酿酒厂等也随处可见。记者走在老街上,一股浓香的花生油味儿扑面而来。
在界首老街,采访团一行看望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见证者、92岁的马有益老人,聆听老人讲述当年红军过界首的故事。回忆起当时的细节,老人告诉记者,红军来时穿的衣服是五颜六色的衣服,这种衣服那种衣服都有。他说,为了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不得不连夜赶路,没有电筒,红军就用竹子浸桐油做槁把火,条件十分艰苦。
“红军规矩比较好,他们不压迫老百姓用‘票子’。卖东西的人不要‘票子’,他们就给毫子、铜钱。”他回忆道,红军来时帮人挑水、扫地,不乱进人家屋子,还杀猪分给大家。
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感人故事在界首被传为佳话,红军精神也指引着这里的人民奋勇拼搏,开辟一条致富奔康路。据介绍,近年来,界首镇积极加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抓好红军堂和古街的建设。该镇投入1800万元对红军堂、关帝庙、骑楼古街等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红军堂路口至一家巷路段的青石板路及房屋的维修,完成了湘江大桥两岸14个码头的修缮和环境治理。同时,界首镇深入挖掘湘江战役红色旅游资源,积极向外推介宣传,提升界首的知名度。
据悉,下一步,界首镇将持续推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做好骑楼古街民居修缮与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积极配合建设界首古街连通灵渠水街的沿湘江的绿道。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