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区域 > 正文

宜州:青山绿水美如画 三姐故里是歌源(图) (2)

2016年12月01日 00:01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全媒体报道组 编辑:廖志荣

宜州尊老敬老 蔚然成风

宜州境内山秀川丽,物产丰饶,文风鼎盛,民风淳朴,素有“宜山宜水更宜人”的美称。在位于宜州市城郊南山寺东西崖壁上,有着广西最大的镌刻“寿”字碑。

长寿文化的历史文物、文献记载,给宜州注入了深厚的长寿文化底蕴。在宜州市博物馆的时候,一块嘉庆年间出图的御碑引起了采访团成员的注意。据了解,此御碑为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嘉庆皇帝赏赐时年142岁的宜州长寿老人蓝祥一块“庆吉颐重”御制匾额。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22%,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2—3万个,是理想的天然氧吧;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以及独具特色的生态食物,养育一批又一批高龄老人,是绝佳的长寿福地;质朴的民风、淳厚的民情以及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让众多老人身体康健,颐养天年,是最佳的养生天堂。

2015年底宜州市总人口66.2361万,其中百岁老人73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1.02/10万,全市80周岁以上老人14295人,60周岁以上老人103997人,人口长寿比为13.74%。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9.52岁。2015年3月,宜州市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第二届“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继巴马、东兰、凤山之后河池市第4个“中国长寿之乡”。

长期以来,宜州市高度重视发展老龄事业。目前,宜州市16个乡镇均建有敬老院,全市210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有卫生室。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90元的基础养老金,100%的贫困老年人获得政府社会救助。80周岁至9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享受高龄津贴80元,10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享受高龄津贴500元。同时,宜州市还加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以村(屯)老年协会为阵地,关爱空巢、留守老人。

宜州物华天宝 破茧蝶变

宜州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是一片生态优美的净土、投资兴业的热土、宜居旅游的乐土。宜州境内有煤、锰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林业资源,已利用水能达21.6万千瓦,森林覆盖率达54.9%;全市桑园、甘蔗种植面积分别达33万亩和28万亩,是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糖料蔗基地……

近年来,宜州市突出“工业强市”目标,按照“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转型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工业经济逆势突围。

嘉联是宜州市一家传统的丝绸公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产品从原来单一的白厂丝发展到缫丝加工、织绸、真丝家纺等,年产能白厂丝700吨、坯绸100万米、蚕丝被8万床、丝绸服饰0.7万件,年销售收入2.6亿元,还获得全国丝绸创新银奖。同时,牵头组建了太平、加隆、索敢、北关4个桑蚕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万亩连片桑蚕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直接带动周边3万亩桑蚕基地建设,带动农户近2万户。很多农户靠桑蚕盖起楼房,有的农户还买了汽车。

围绕工业园区经济转型升级方向,宜州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疗、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通过“抓创新促升级”,加快园区由“传统”向“现代”推进。宜州市相关部门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扶持,支持企业加大对科技研发投入,积极引进新装备,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设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企业创建名优品牌商标、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科技人员到企业一线施展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努力营造创业舒心、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的良好氛围,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眼自主创新,大力促进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加快推进高新科技对主导产业转化率,为实现园区经济稳进突围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宜州人用美丽景点、刘三姐山歌文化征服了向往自然风光和钟爱山歌的人们,强大自身矗立在世界经济之林,让宜州的山山水水释放出无限的魅力。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