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敢想敢干的贫困户实现致富梦
——记大化县弄亮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覃娟
春节期间,外出务工青年陆续返村过年,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弄亮村变得热闹起来。对于这个村来说,过去的一年是丰收的一年,村里建成2个农民合作社,有了特色产业,60户贫困户有57户达到脱贫标准,并通过认证。这一切变化,覃娟功不可没。
覃娟是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10月,被选派到弄亮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很庆幸能到这里做‘第一书记’,因为我本身就是从事扶贫研究的,弄亮村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基地。”覃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先进的理念引导当地贫困群众树立勤学习、敢创业的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弄亮村精准扶贫取得实效。
初到弄亮村,覃娟对村里的情况完全陌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但覃娟没有灰心丧气,她决心扎下根来,住在村里,跟村干部、党员、群众等交流座谈,进屯入户了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发展愿望等。通过全面的调查摸底后,覃娟了解到,虽然地处大石山区,但贫困户有很强烈的发展意愿,希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然而,这里几乎没有什么特色产业,更缺少有实力的经济能人。全村60户贫困户如何实现脱贫摘帽?
面对这一难题,覃娟丝毫没有退缩,她认真研读学习自治区、市、县的扶贫政策及有关文件,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全力为帮扶村办实事办好事。
“一定要让敢想敢干的贫困户实现致富梦想!”覃娟深知,要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必须有资金支持。为此,她向后盾单位积极汇报村里的情况并提出申请,获得了每年30万元的帮扶资金。覃娟与村“两委”干部共同商量,如何把有限的帮扶经费用在刀刃上。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为改善村里的交通设施,覃娟从帮扶资金中支出8万元,拓宽弄宏屯到村口的道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在扶贫济困方面,覃娟在征得后盾单位同意支持后,从帮扶资金中支出2万元开展农村孤寡和“三留守”人员的帮扶工作,让他们树立发展信心。产业发展是群众致富增收的保证,覃娟从帮扶资金中支出2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基金,成立弄亮村原野生态种植养殖合作社,鼓励有发展志向或有种养经验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激发贫困群众的创业热情,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50亩辣椒、2000多羽七百弄鸡、20多头牛……经过近1年的发展,合作社经营逐渐走上正轨。
要想让村里的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为此,覃娟多次带领村里的创业骨干走出去,学习特色种植养殖的各种知识技能和发展经验。同时,还多次邀请专家到村里来,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把脉”支招。
经过集思广益,结合当地实际,该村决定在县产业扶贫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引进全村第一个产业——莲藕种植项目。该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全村60户贫困群众加入种植项目,每年可获得利润分红。
贫困户蒙安来、蓝世昌等人在覃娟以及合作社的引领下,瞄准市场前景,依托扶贫小额贷款资金以及亲戚的帮扶,分别建起了肉狗、生猪、肉牛等家庭农场,发展特色养殖业。
有了产业能人的带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覃娟的工作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下一步,弄亮村决定引进企业进驻,通过企业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来扶助全村发展生态绿色农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