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特别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规划批复以来,广西民宗委在国家民委大力支持下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为主要引领,通过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重点实施一批民生项目,促进石漠化片区经济社会发展。2011—2016 年广西民宗委共投入35个石漠化片区国家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8.9亿元,实施项目2000多个,重点实施少数民族聚居村屯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特色优势产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民生项目,为石漠化片区的少数民族办了一批实事好事,解决了群众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起到了拾遗补缺和雪中送炭的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体现了民族政策的温暖。
一是以兴边富民行动为抓手,着力改善边境石漠化片区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广西东兴、防城区、靖西、那坡、宁明、凭祥、龙州、大新等8个县(市、区)列入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实施范围。其中,涉及到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有5个县,分别是靖西、那坡、宁明、龙州、大新。 2011—2016 年,广西民宗委安排国家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兴边富民行动因素资金5.3亿元,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其中投入石漠化片区5个县共计3.4亿元,着力改善边境石漠化片区县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解决边境一线乡村道路、便桥、人畜饮水、农田水利、村庄整治、危房改造、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扶持发展甘蔗、烤烟、桑蚕、葡萄、金花茶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改善了8个边境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如,大新县扶持恩城乡岂隆屯发展葡萄产业,引进种植了550亩双季巨峰葡萄,形成了“蔗牛-沼气-葡萄”良胜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仅葡萄一项,每亩纯收益将达到1.5-2万元,实现人均增收800元。同时,协调自治区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兴边富民行动规划。0-2公里边境乡村基本实现了“八通”的(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网络、通客运班车、通边贸点)、边境群众得到“八有”(有基本农田、有安居住房、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有乡(镇)卫生院(室)、有清洁能源设施、有农贸市场和边贸设施体系、有稳定增收产业、有基本社会保障)。
二是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为平台,推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石漠化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广西京族、毛南族、仫佬族聚居的160个行政村列入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扶持范围。2011年以来,在国家民委等国家部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广西民宗协调落实国家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9亿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2800万元,用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其中,对地处石漠化片区的罗城、环江共投入资金3.6亿元。重点完善16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内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农田水利、中小学校、卫生院(室)等基础设施及扶持发展中草药材、甘蔗、桑蚕、毛葡萄、红心柚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同时,组织协调自治区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专项规划,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基本实现“五通十有”规划目标任务,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至2015年,东兴市地区生产总值从45.12亿元增长到93.21 亿元,年均增长21.3% ,财政收入从6.04亿元增长到13.7亿元,年均增长25.36% ,京族也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31.03亿元,2015年增加到40.62亿元,年均增长6.2% ;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0.2亿元,2015年增加到45.4亿元,年均增长10.1%。柳州市柳城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62亿元,2015年增加到118亿元,年均增长18.1%。
三是加大石漠化片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扶持力度。2011年以来,广西民宗协调安排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3亿元,自治区配套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600万元资金,用于解决边境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县以外的其他地区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和“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配合自治区扶贫办做好20户以上自然屯通屯道路建设。2016年以来,按照自治区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脱贫攻坚责任书》各项要求,全年累计投入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屯级道路建设的资金超过1.5亿元,安排到54个贫困县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达到2.5亿元,占资金总量的73% ,均超额完成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交给的脱贫攻坚任务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