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顾氏名字作品欣赏

唐铭先生
唐铭先生:多年以来,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现任广西瑶族书画院院长;广西中国—东盟书画院执行院长;广西科技书画院副院长;广西茶道画院副院长。对民族文化非物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姓氏文化、中国传统茶文化有独到的见解。
赞:顾全 大局(藏头诗、名字“顾全”文化词)
顾姓夏末国为氏,全洁南北薄发裔,
大雍若愚丞相智,局影忠魂炎黄诗。

顾姓夏末国为氏:得姓始祖之一
东海王闽君摇为越王勾践十三代孙,其次子期视封顾余侯。上古时代,大禹死后葬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夏帝少康后来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在该地建立了越国。春秋末年时,越国常与吴国发生战争,公元前四百九十四年,吴王夫差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最终战胜吴国并成为霸主。经秦至汉,下传勾践六世孙无疆后七世孙摇(摇为勾践十三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首领,因助汉灭项羽有功,于汉惠帝三年受封为东海王。后来摇封自己的次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封爵为氏,称顾姓。他们尊摇为顾姓的得姓始祖。
顾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夏朝时昆吾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为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省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省范县东南),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顾氏。
2、出自姒姓,为越王勾践的后裔顾余侯之后代,以祖上封号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所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7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省北部和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城在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姓,称为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3、出自小数民族有顾姓或他族改姓顾氏:
① 满洲姓伊尔根觉罗氏自礼部尚书顾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② 裕固族顾令氏,汉姓为顾。
③ 锡伯族郭尔佳氏(亦作顾尔佳氏),汉姓为顾。
④ 今蒙古、壮、回等民族均有顾姓。
顾姓来源二:
《通志·氏族略》所云:“顾姓,伯爵,夏、商之伯爵,舜裔之后,姚姓妫之衍生姓氏,今濮州范县东南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封地为姓氏。又:越王勾践十三世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今苏州吴县),亦为顾氏。”这段话就是“北顾”、“南顾”之说由来。 禹裔顾姓历史悠久,且在繁衍的发展中,顾氏宗族中名人辈出。
源流一:为夏王朝封舜裔姚姓昆吾氏顾国,以国名为姓氏。在典籍《诗·商颂》中记载:“韦顾旣伐,昆吾夏桀。”在史籍《传》中记载:“有韦国者,有顾国者。顾、昆吾,皆己姓。
源流二:出自姒姓,即黄帝三世嫡长孙颛顼大帝后裔,越王勾践后裔。
源流三:出自南顾与北顾,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
源流四: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五:出自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六:出自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顾尔佳氏后多冠汉姓为顾氏、郭氏、高氏等。
源流七:出自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裕固族中,有顾勒都斯氏、顾令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是取第一个字的谐音汉字改称顾氏。
源流八:源于改姓,出自大
堍头顾分支妙林顾家童,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源流九: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顾姓起源:
顾姓是源于夏代顾国的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全洁南北薄发裔:全洁:完美,纯洁。谓品德高尚,有操守。《三国志·魏志·胡质传》“ 辽感言,复与周平”裴松之注引 晋虞预《晋书》:“﹝周陔﹞终始全洁,当世以为美谈。”
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性居民。
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厚积薄发:词义: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形容只有通过长期的量变过程积蓄力量打好基础,建立完善的稳固的实力从而得到质的突破,稳步向前,不露破绽。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出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东坡《杂说送张琥》。
什么裔就是有什么血统的人,一般指祖先发源地传承的血脉,如:直属后裔,指后代血统正宗。访后裔。--《新唐书·李白传》 又如:裔胄(后代的子孙);裔子(后代子孙);裔姓(同姓后代)。说明顾氏家族纯洁健康发展。
大雍若愚丞相智:【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像愚笨。【出自】: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示例: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爱着他,要他藏锋敛锷,以成大器。——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三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慧的人不露锋芒。
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是顾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字元叹,少年时曾跟蔡邕学过古琴、书法,20岁就担任合肥长,也就是当地的“一把手”,后转任曲阿、上虞等地为官,随到之处都留下了较好的政绩。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担任会稽太守时,顾雍担任了郡丞,辅佐孙权处理事务。任内他讨伐寇贼,使境内恢复安宁,升为左司马。孙权建立吴国后,顾雍接连升迁,封为“阳遂乡侯”。但顾雍为人低调,连家人都不知道这件事。最后他接替孙邵成为丞相。他是个不喜欢饮酒的人,平时寡言少语,但工作上毫不马虎,担任宰相近19年,对文武将吏都能量才而用,使之各尽其职;奖惩功过,能明察秋毫,以国为重。因此孙权对顾雍的政见言听计从,孙权还经常派中书郎到顾雍处咨访国事。
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著名教育家、江泽民恩师顾毓秀就是顾氏后人之一,曾于1947年和1986年两次来苏祭拜顾雍之墓。
局影忠魂炎黄诗:局影:形容谨慎小心的样子。唐·司空图《华师许国公德政碑》:“怡颜侍膳,跼影循墙,此又力行之难也。” 唐·黄滔《与薛推先辈启》:“倾身耸听,跼影瞻风,如飞冰雪以清心,若韵笙簧而到耳。” 宋·王曾《矮松赋》:“愿跼影於涧底,厌争荣於豫章。
在北京广渠门内花市斜街广东义园的旧址上,大门的横梁上有“袁督师墓堂”匾额,两侧的门上是康有为所书的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袁崇焕的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是壮志未酬的满腔热血,是悲壮雄浑的铮铮豪情,临死还信念念念不忘报效祖国。之后多年,南明皇帝和乾隆皇帝为他昭雪平反。迟浩田将军亲笔写下“护国爱民、英名永辉”题字,高度评价了袁崇焕一生忠于国家,在民族大义面前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公元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岳飞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字,以期岳飞日后能够为国竭尽忠诚,忠魂在心中。这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典故之一,对国家的忠诚的赤胆忠心,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安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谱写可歌可泣的炎黄儿女华夏诗篇。
比喻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有如晚清名臣左宗棠题江苏无锡梅园名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持善意讲原则,爱国、爱家、爱民族,用忠魂警示谱写华夏诗篇。
总结表述:藏头诗简明顾姓氏的起源与出处,始祖的智慧,及家族的变迁,历史典故和成语的出处,从全洁、南北、薄发、裔、大雍若愚、丞相、局影、忠魂、炎黄从古代的文化及人文等的方法形容,运用形象比喻、借比、拟人与抽象等艺境赞美主人翁的内心世界与思想情怀,高尚人品风格,以及远大理想。寓意境界可鉴。(广西瑶族书画院院长 唐铭)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