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 聚焦广西 > 正文

记广西消防总队河池市消防支队宣教中心宣传员杨进 (2)

2017年08月02日 10:39 来源:人民网 编辑:陈丽婕

  “浓烟哥”引导我走上新闻路

  7月30日是周末,火辣辣的太阳挂在空中,河池消防支队大院一片宁静。中午时分,一个身影快速走进支队宣传中心办公室,在一张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开始编辑前一天晚上采访的一起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他,就是杨进。“下午要发给上级媒体,所以中午加班编辑出来,否则就没有了时效性。”杨进一边操作着鼠标一边说。

  2010年12月,杨进从靖西市入伍到河池消防支队,成为一名消防战士。杨进说,新兵第二阶段集训的时候组织观看钦州市翰林福第小区一高层住宅发生火灾案例视频,钦南大队新兴中队副指导员谈夏林参与了救援。视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浓烟中,他果断地将自己的空气呼吸器摘下给孩子戴,而自己则竭力把身子探出窗口,躲避令人窒息的浓烟……一时间他成网络红人,被网民亲切地称为“浓烟哥”。“看了‘浓烟哥’的这段视频,我流泪了,不是因为训练苦,而是被这份职业的崇高、被这位英雄的事迹所感动,更为在火灾现场拍摄这个精彩瞬间的记者萌生敬意,也让我产生了做宣传员的念头。”杨进回忆着开始做宣传员的经历。

  新兵集训结束后,杨进被分配到支队特勤中队,开始和老班长一起担起通讯员之责。杨进说:“开始以为宣传员就是拍照写稿,可工作起来就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不仅要求尽快熟悉宣传业务和消防知识,还要写稿、照相、摄像‘一肩挑’,而且不管白天黑夜,只要警铃响起,这就是出动的警号。出警归来,战士们可以休息了,宣传员要立即写稿、编辑,第一时间把新闻发布出去。”

  奔波救援现场的“拼命三郎”

  杨进对第一次“上战场”的经历记忆犹新。2012年7月8日上午10时30分,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河池城区金城江公园周边山上一老人被困,情况危急。接警后,杨进迅速拿上“武器装备”跟着战友奔赴现场。他用摄像机、照相机拍摄了战友们在陡峭的山路艰难行进和科学救援的现场,以及受困老人获救的瞬间。归队后,他顾不上休息,立即编辑视频和撰写稿件,将第一手素材发送给当地及上级媒体。

  “没想到,我的处女作竟被国内多家主流媒体采用,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更加坚定信念,用好手中的‘武器装备’,做好宣传员,肩负起战友们英雄壮举的记录者。”杨进目光坚定地说。

  在杨进的新闻生涯中,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12月7日凌晨5时许,一辆贵州籍大客车在国道210线南丹县境内违章超车,与相向行驶的一辆重庆籍大货车发生刮蹭,大客车在避让时翻下右侧10多米深的路基,导致车内乘客7死9伤。在救援现场,为了不漏掉现场每一个关键镜头,杨进肩抗摄像机,手拿照相机,紧紧跟随在救援人员身边,有时候还要到救援人员前方拍摄,所面临的危险程度甚至超过一线战斗员。

  杨进回忆说:“当时天还下着小雨,救援现场情况复杂,事故车辆悬停在一处陡坡,随时有翻落的危险,并且车辆油箱漏油,电路不停的闪着火花。为了拍摄到正面的救援画面,我钻进悬空的车内拍摄战友们营救车内被困人员的画面,后来,车辆发生轻微颤抖,我立即钻出车体,就在我离开车辆的同时,车辆又向下翻滚720度。回想那个瞬间,心里还有些后怕。”

  救援结束后,杨进立即进行编辑和发稿。当晚,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广西电视台、河池电视台及第二天的河池日报等媒体先后播发了消防官兵英勇救援的新闻。

  入伍7年来,由于工作出色,杨进先后获得“训练标兵”、“优秀士兵”、“优秀通讯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并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广西日报、河池日报等媒体发表新闻3000多篇、150万字,成为深受消防官兵赞誉的“军中记者”。如今,杨进与支队宣传中心其他同志一道,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加班加点编稿发稿成为常态。“既然选择了这项工作,就必须做到最好。”杨进说。(高东风、沈泉池)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