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 用诗词熏陶生活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距《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决赛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每次想起这句诗词,想到决赛时两位选手间“飞花令”环节的对决,内心依然忍不住澎湃。何为“飞花令”?其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节目中,在“飞花令”环节设置关键字,挑战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含有关键字的一联诗句,说出诗句最多者获胜。
每次看节目的时候,我都喜欢拿出纸和笔,跟着节目里的选手一起答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之处,如诗词功底还不够扎实,有很多诗词不能很好地理解,有的诗词我还没有背诵过等等。记得在上小学时,因为能流畅的、一字不漏的背出《葬花词》而受到老师的赞扬,在同学们的目光和掌声里自豪,后在多年的成长中逐渐明白,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我所了解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不值一提。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参赛之前说:“诵读诗词使我在瞬间便安静下来了。”对她的这句话,我也有同感,读诗词能让人心变得安静,灵魂处于一种静谧之中,便有了一种身心经受彻底洗礼的神清气爽的感觉。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如今诗歌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旧体诗词,白话诗更多称为新诗或自由诗,但“诗词”连称时一般指旧体格律诗、词。
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而词,是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发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
诗词承载了独有的历史美感与生命,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是文学殿堂的王冠。我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就已诞生,此后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都留下震烁古今的名篇佳作。“诗言志”,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的情志。中国诗词沉淀着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精髓,包涵着中国传统审美价值体系,最富审美意境,能唤醒一种崇高的诗意。
我热爱诗歌,特别喜爱唐诗宋词。每逢空闲之时,我都会躲在自己的书房中高声吟诵,体会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乡之情,品味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恨,领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情感。在我看来,唐诗就像巍峨挺拔的泰山,而宋词就像玲珑如玉的桂林山水。
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是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之上。”人的生活富有诗性,按孔子说法,就“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活得更富文化,更有尊严,更感幸福。是故读诗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不学诗,无以言”,人们从小都会通过诗歌“吟咏性情”,提高修养。(李红)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