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加强新思想宣传阐释 展现新时代责任担当

自治区党校副校长、百色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唐秀玲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行动上

反复通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人民”二字不断跳入眼帘。从开篇对大会主题首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含义的阐述,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到全文最后一句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让人深刻感受到贯穿通篇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党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上对人民的又一次庄严承诺,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的根本宗旨和为人民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综合分析“人民”一词出现的句子和语义,其深刻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民生关切不仅有力度而且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落到行动上,首先,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的发展理念。牢记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就是带领人民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牢记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发展、创新的主体;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其次,必须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上不断有新举措。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给我们描绘的共产主义美好蓝图就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告诉我们,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再次,必须坚持一切发展成效由人民来检验的政绩标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让人民评价党和政府的工作,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尺度。如此,才能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汇聚起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伟力。

自治区决策咨询委专家组组长 玉丕民

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新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转化的历史方位,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些年,农村普遍揭示出来的短板,从诸多侧面反映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三农”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党中央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坚强决心。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农业生产要素的萎缩不容忽视。比如土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实际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呈“哑铃”状,素质弱化;资金不断从农业产业净流出,等等。这些现象如果不及时遏制,农业农村的发展就会日益不平衡不充分,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就难以满足。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根本,生态宜居是基础,乡风文明是关键,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标,这五个方面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过上富足的生活才有了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只有生态宜居了,农民过上舒心的日子才有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只有乡风文明了,农民过上快乐日子才会眉开眼笑;只有治理有效了,农民过上顺心日子才有良好有序的社会秩序;只有生活富裕了,农民过上全面小康的日子才会有源头活水。这些年,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从国家发展中所分享的红利越来越多,很多地方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许多乡村建设得越来越美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无疑又是一个新的更大利好。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