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孩蜷缩着身子躲藏在班车车尾底部的支架上,身上沾满了泥巴。网络图片
11月23日下午,一组令人瞠目结舌的图片和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传播:两名男孩藏身在一辆班车的车底下,全身泥泞不堪。原来,这两个孩子寄宿在西林那佐苗族乡一所小学,他们想爸爸妈妈了,藏在车底想去找父母,竟跟随班车行驶了约3个小时。 (11月27日《南国早报》)
这个新闻不但让人心酸,更让人惊心!这两个孩子藏在客车车底支架这么久,如果稍微有那么一点没有坐稳没有抓牢,很可能就会丢掉生命,酿成家庭悲剧。
谁不希望子女常伴膝下?类似新闻中的现实版的“小蝌蚪找妈妈”寻亲不断出现,凸显的是留守儿童父母太多的无奈。有些网友认为,父母不应该外出打工, 赚再多的钱也弥补了孩子情感的缺失。但这种观点其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在家门口能找到工资不错又适合自己的工作,谁会离开孩子跑老远去外面工作?家庭经济要像个样,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与教育,这都需要以多赚钱为基础。“两难相比取其轻”,父母离开孩子出去打工,是无奈,也是通盘的深思熟虑。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这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事实上,只要有地区发展的巨大差距,有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就极易产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客观上存在,或短期还难以缩小的情况下,要想缓解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就只能从制度上想办法。比如,要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待遇,允许他们的子女就近入学,尽可能为他们把孩子带在身边创造便利条件。
当然即便有上述条件,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的打工者也不会很多。所以,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保障打工者的法定假期、福利假期,让不能带孩子在身边的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常回家看看,缓解留守孩子的思念之苦。现在高铁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飞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回家看孩子更方便快捷,但前提是其假日必须得到充分保障。有关方面需要优先考虑进城务工人员的假日问题,要以强力的监督监管保障劳动者获得充足的假日假期。
广西是外出务工大省区,有为数不少的留守儿童。广西外出务工者还有个特点是大多都流向并不是太远的珠三角区域。因此,让在珠三角务工的广西打工者能常回家看看孩子,很大程度上可缓解广西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问题。近日,广东五市和广西33个贫困县形成了结对帮扶,其中就有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入输出精准对接的机制。两广可以在这个劳务对接机制的基础上进行联动与合作,让在珠三角打工的广西人享有更多的市民待遇,让打工者子女两地转学更方便。特别是要制定相关政策与加强执行力度,给予保障广西打工者有更多的假期福利,并结合扶贫帮扶机制减免打工者回家探亲的车票费,帮扶更多的打工者能常回家看看孩子,缓解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问题。再回到上面的新闻中,如果在广东打工的父母能经常回家看看,或许,孩子躲车底去看父母的惊险一幕,就不会发生。(叶建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