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回顾与展望]奏响创新最强音——贯彻落实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精神盘点

破除体制藩篱 释放创新活力

创新为上,改革当先。为了给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我区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改革剑指痛点难点。

向纵深处破冰大刀阔斧,那些横亘在创新道路上的石头被移除了,那些长期闯不过去的关口被攻克了。

天女散花的科技项目统起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整合形成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广西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5大类科技计划,根据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建立全程“嵌入式”的新型科技监督和评估体系领跑全国,吸引外省同行纷纷前来“取经”。

刻板僵硬的项目申报制度灵活起来。在全国首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2017年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由原来每年一次改为常年接受申报,每年进行4次评审并逐步过渡到常态化,取消申报负责人年龄和职称限制,放宽申报限项,降低申报门槛,这一科研“放管服”模式赢得科研人员的广泛好评。截至2017年11月,全区共受理7973个项目申报,大大超过了去年全年的项目总量,迎来科研人员投身科研活动的新热潮。

躺在抽屉睡大觉的成果用起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中央驻桂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落桂工程,加强与7家中直院所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支持其参与地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通中央驻桂院所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通道。全区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风生水起,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认定标准,加强科技成果的产出和管理,2017年1-10月,全区科技成果登记量4290项,超过去年登记总量。

科技体制改革环环相扣,改革的减法,换来的是活力的乘法;改革的数量级变化,带来的是活力的几何级增长。

铸造创新强大引擎 支撑经济赶超跨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谁拥有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科技创新撬动了活力广西。我区围绕广西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从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到产业化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传统产业告别“傻大黑粗”,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全区千亿元产业增加到10个,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柳州汽车、玉林装备制造、百色生态型铝及北海、南宁、桂林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快速发展。高成长性、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17年1-11月,医药、电子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0%和11.9%,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0和4.9个百分点。制造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5.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5个百分点。全区企业创新平台由2012年的514家增加到2016年的694家,全区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由1666.7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2017年1-11月,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8%左右。

这是一组组佐证我区创新实力日趋壮大的数据:

2017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千家达到1204家,比去年增长45.49%;

2017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达3220项,同比增长10%,增长数量和增长率均为近5年最高;

截至2017年11月,全区拥有发明专利1.779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71件,同比增长28.71%。

这是一张张展示我区创新持续升级的答卷:

上汽通用五菱研发的首款新能源汽车正式上市,绿色制造渐起风潮;

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由广西大学和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公司研发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应用于国内外138家大型企业……

大潮奔涌逐浪高,扬帆奋进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西奏响创新最强音,推动经济更加稳健向前,走好新时代的新征程。

 

 



上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