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子”更要“里子”
以人为本更舒心
从南宁那考河岸边眺望,一条6.35公里的河道贯穿整个湿地公园,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欢腾,河岸两边绿树成荫,鲜花绽放。
“那考”在壮语里是绿色水田的意思。20多年前,这里被当地人称为臭水沟,河道两岸有40个污水直排口,整个河道黑水横流,臭气熏天。如今,“一开窗就是湿地公园”,那考河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变化源自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程。
2016年,广西全面启动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经有53段黑臭水体不黑不臭,黑臭水体整治累计约133公里,占全区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总量的84.1%。
生态宜居,是居民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也是城市发展的追求与梦想。
“‘面子’和‘里子’互为支撑,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成为经得起实践、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这是全区城市工作会议给城市建设工作提出的要求。
《关于开展“美丽广西·宜居城市”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随之出台,把宜居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城市发展成就的重要尺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城市病”等问题。
一年多来,一系列系统工程在全区相继推出,城市病不断缓解——
海绵化改造让广西有了更多“会呼吸”的城市,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启动,“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逐渐减少,管线安全运营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在提升。
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17年12月,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
保障性安居工程让更多百姓“住有所居”的梦想成为现实。2017年,广西棚户区住房改造新开工8.17万套,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101.56%。
“智慧”改变生活
构建城市治理新格局
每盏路灯、每个井盖、每块户外广告,均有属于自己的编号;每条街巷、每个公园,都有信息采集员,发现问题立刻拍下来,传回南宁市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中心,由中心通知责任单位限时处理。
在南宁市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中心大屏幕上,南宁城区图上分别标注了红色、黄色、绿色等色块。颜色越深,表明该区域的“案件”数量越多。
这就是南宁市的“数字城管”平台。2017年12月,南宁市数字城管系统整体升级改造工作完成并投入运营。目前,南宁数字城管地理信息数据已覆盖全市建成区内104个农贸市场、1466个居住小区、1246个建筑工地、51个城中村和70个公园广场,基本实现数字城管地理信息数据与城市发展步伐一致。
大数据分析,不仅能为城市“号脉”,发现“城市病”,还能找出城市管理的潜在规律,为决策者提供精准分析与参考,为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高效化的服务。
城市加速发展,需要创新管理模式。2017年9月,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执法监督局正式挂牌成立,通过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来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解决城市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我区还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政府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逐步实现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全部行政处罚权和环境保护管理、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水务管理等部分行政处罚权以及有关行政强制权的相对集中行使。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正加快形成。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