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我奋斗我幸福·脱贫故事 > 要闻聚焦 > 正文 |
“要脱贫,就一定要勤要做” |
2018年04月10日 06:39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编辑:韦仲达 |
|
“要脱贫,就一定要勤要做”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唐正芳 通讯员 莫新雄 莫舒华 凌晨4时,起床生火,将150公斤发酵好的酒糟入锅蒸煮。 9时,将热气腾腾的酒糟拌上猪饲料,开始喂猪。500多头猪,3个人要喂一个多小时。 10时,陆续接单送酒。近的开摩托车送,远的开小货车送,一直送到中午,午饭后稍作休息。 13时,从车上卸下酿酒用的柴火。 14时,冲洗猪舍,需两小时。 16时,第二次喂猪。 19时,把米洗好放进大铁锅,准备第二天蒸酒需要的酒糟。 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累吗?张发有说:“累得一躺下就睡着了。但哪份工作不累啊,要脱贫,就一定要勤、要做。” 4月3日,走进平南县大鹏镇蒙都村都阆屯张发有的养猪场,产房、保育栏、高架网床一应俱全。三栋猪舍各有功能,肉猪、母猪、仔猪各占一栋。 蒙都村支部书记张寿武介绍,张发有父亲中风,母亲和妻子患有慢性病,还有一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全家的生活靠张发有一人支撑。2015年,经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以前做些建筑散工,勉强糊口。最难的时候,连小孩发烧看病的钱都拿不出。”说起往事,张发有表情黯然。 要脱贫致富还得靠自己努力。2016年初,机会来了。张发有的姐夫黄自钊在桂平市金田镇的养猪场租期到期,打算到大鹏镇发展。张发有获悉后主动与姐夫商量,要跟着他养猪。于是,依靠扶贫小额信贷和向亲戚朋友借来的5万元,他与姐夫等6户人家合资建起养猪场,自家养的10头猪也入了股。2016年4月,他们创办了“雄源种养专业合作社”。 为建猪场,张发有和几个伙计背来一袋袋黄土,慢慢将七八亩的山沟填平了。其中的艰辛,张寿武记得特别清楚:“那时猪场前面的二级路还没建成,饲料要靠人工搬运。下雨时,这条200多米的泥水路又湿又滑,一脚踩下去,泥没到了小腿肚,别说多难走了。但张发有背着100多斤的饲料从未叫一声苦。” “一般养猪场喂的是干料,我们喂的是饲料、酒糟搅拌均匀的湿料。喝水也有讲究,要喂热水,猪喝热水疾病少。”张发有说起养猪来头头是道。 猪舍旁边,还建了一栋临时酒坊。张发有说,酿酒其实也是为了养猪。“猪吃了酒糟拌的饲料,肉质好、毛色亮。一头猪从仔猪到出栏,喂掺有酒糟的饲料,能省两包精饲料,相当于200元的成本。” “他真的很勤!每天都比我们起得早。”黄自钊说。 2016年,养猪场出栏250多头猪,产值15万元,酿酒产值近3万元,张发有从合作社分红5000元,小额信贷分红4000元,以及8000元猪场的工资,当年实现脱贫;2017年,出栏近500头,产值30万元,张发有年收入6.5万元。 说起今年的打算,张发有说:“正在建一栋500平方米的猪舍,还打算建1000平方米的酒厂,土地已平整好了,等审批下来就开工。”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