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急点痛点堵点” 助力南向通道建设
——自治区政协为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建言献策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龚文颖 王春楠
■编者按
不久前,十二届自治区政协第三次常委会议在南宁举行。会议围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力推进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议题协商议政。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以及会前举行的座谈会上,自治区政协不仅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介绍了广西推进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的进展情况、总体构想以及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还与区直、中直驻桂有关单位部门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并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与会的自治区政协常委们也纷纷建言献策。
本版集纳本次政协常委会议的调研成果、委员发言观点,多角度、全方位呈现会议所取得的成果。
名词解释
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是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下,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为关键节点,中国西部相关省区市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通过区域联动、国际合作共同打造的,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当前,西部有关省区市正在合力探索推进南向通道建设,重庆、广西、贵州、甘肃四省区市已经签署合作共建南向通道框架协议,并与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市联合发布了重庆倡议。可以说,南向通道建设蕴含的巨大市场前景已经引发国际国内港航业界高度关注,也激发了我国西部省区市加快开放发展的热情。
A 建设进展
多招发力 初显成效
当前,西部有关省区市正在合力探索推进南向通道建设,重庆、广西、贵州、甘肃四省区市已经签署合作共建南向通道框架协议,并与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市联合发布了重庆倡议。
广西在南向通道建设上成效初显:
——建立跨国跨省工作机制,开创了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自治区成立专项机构,制定指导文件统筹推进。合作机制进一步升级。
——高起点高标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道运载能力取得新突破。重点推进钦州港东站集装箱办理站、南宁物流园等12个关键瓶颈项目落实,陆海主干线通道基本打通。
——做大流量滚动提升,推进多式联运常态化取得新进展。出台政策支持海铁联运线路加密,中越、中欧直通班列取得突破。“天天班”实现常态化运营,带动北部湾港集装箱快速增长。
——优化营商环境,通关便利化实现新提升。出台畅通南向通道20条,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友谊关口岸成为全国首个全天候通关边境口岸。
——国内铁路、海关、金融等部门以及国际航运巨头多方助力、共同参与,打造通道品牌迈出新步伐。
B 问题剖析
通而不畅 亟需解决
南向通道要想通得畅、通得多、通得便宜,广西下一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记者从本次政协常委会议上了解到,通过自治区政协和广大政协常委的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广西在南向通道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七个方面:
——管理不顺畅,配套不完善。部分港区及周边开发建设、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步调不一致。
——港口、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滞后。海铁、江海等联运“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站场建设落后,自动化设备投入不足,陆路口岸设施不完善。
——集疏运能力差,多式联运标准不统一。外贸直航航线少、周期长,存在时间风险,现有疏运能力跟不上业务发展需求。
——物流成本过高,中介服务收费乱、服务差,有的环节涉嫌垄断经营,坐地起价。
——信息化程度低,管理不协同,业务系统仍相对独立,作业流程不协同,“单一窗口”系统不稳定、不兼容。
——重大项目资金缺口大、融资难,投融资市场不活跃,资金筹措较为困难。
——园区经济规模小、货物少,腹地支撑能力不足,临港产业优势有待挖掘。
C 委员建议
南向通道建设,既是广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客观需求。
针对南向通道建设,广西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本次政协常委会议上,委员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专业特长和调研结果,通过大会发言或书面发言,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