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 > 要闻 > 正文 |
小岗,与时代同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3) |
2018年10月15日 22:32 来源:新华网 编辑:陆权香 |
|
改革并非坦途:从“认识起伏”到“人心思进” 当年小岗人的创举,使小岗蜚声天下。纷至沓来的学习考察团,让小岗所在的凤阳县不得不把学校腾出来接待住宿,小岗人在光环之下也一度陷入了改革的“快活三里”。 小岗村小岗学校的学生在开展课间活动(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大包干”解决了吃饭问题,无工不富,要发展还得办企业。当年起草“大包干”生死契的严宏昌对小岗错过乡镇企业的发展浪潮耿耿于怀。在“大包干”后,他自费考察江浙经验,动员村民们办集体企业,但最终因意见不一无疾而终。当上全国标杆的小岗人觉得,是农民就该安心种地,“多打粮食才是硬道理”。 2003年,“大包干”20多年后,小岗村陷入发展困境。全村人均收入仅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 改革不会一劳永逸。在起起伏伏中,小岗人逐渐形成共识:“社会不断发展,小岗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行呐。”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04年,在以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沈浩为代表的党组织带头人带领下,小岗村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 媒体记者在小岗村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参观(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沈浩书记来了后,做得最多的也是最难的事就是解放人们的思想。”“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那时小岗人“等靠要”思想严重,明知光靠种地刨不出金子,却不敢尝试其他产业。 51岁的村民王如霞就曾是沈浩当时的“工作对象”,为了劝她种植葡萄增收,沈浩主动上门动员,讲市场、说销路,最终打消了她的顾虑,王如霞成了第一批“敢吃螃蟹”的葡萄种植户。如今,她的4亩多葡萄园备受游客青睐,一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 思想变,发展好。“过去我们认为,土地是命根子,苦守着一亩三分地,老是致不了富。”严金昌说,现在小岗人的观念转变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才是对路,他家的35亩地全都流转了出去,一家人专心经营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人心思进的软环境加上“大包干”的名气,让小岗日益成为投资的沃土。 小岗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小岗,实行“互联网+大包干”的农村电商经营模式,打开小岗农产品的销路;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投资10.6亿元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今年底第一块小岗产的面包将下线。 “过去小岗村老百姓牢骚多,这几年基本没有了。”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说,持续深化的改革解决了小岗人的发展问题,让他们有了获得感、有了奔头,人心思上、思富、思进的氛围起来了。 如今,小岗4000多村民中,自主创业的农场主、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已达100多人,从事二三产业的超过2000人。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