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 > 要闻 > 正文

那一抹绿色,走进越来越多人心里——河北塞罕坝续写新时代绿色传奇 (2)

2018年11月28日 22:28 来源:新华网 编辑:陆权香

续写绿色新传奇:不让每一寸土地闲置

冬日的塞罕坝,绿色褪去,人烟渐少。驱车穿行在林海中,路边的积雪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

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接力传承,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塞罕坝人的绿色梦想没有止步。

1万亩、40度的石质阳坡,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坡陡、石硬、路不通,今年春季,塞罕坝人发起最后的总攻。

防火瞭望员刘军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一座“望海楼”内工作(8月26日摄)。 新华社发

“你看,这最后1万多亩的攻坚造林任务已经顺利完成,成活率高达95%,全场的石质荒山基本全部实现绿化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说。

1万亩,对整个林场来说,增加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但李永东的回答很简单,“种树,是我们的使命,推进生态建设,每一棵树都能发挥效益。我们就是不让每一寸土地闲置!”

简单朴素的回答,是初心使命的坚定抉择——

在塞罕坝长腿泡子营林区,施工员们正踏雪入林,忙着修枝、间伐。雪后的茂密丛林中,测量员们正在抓紧进行本年度最后的调查设计任务;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的标本室,技术人员细心地观察整理着标本……

这个秋冬季,整个塞罕坝林场有8万亩森林需要抚育。塞罕坝长腿泡子营林区施工员张彬告诉记者,时间紧,任务重,工人们都在冒着严寒大雪加紧施工。“间伐树木是个技术活儿,不能随意去砍,要伐劣留优,这是提高森林质量的基础工作,也是当前塞罕坝人最重要的工作。”

去年12月,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代表从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手中接过象征环保最高荣誉的“地球卫士奖”奖杯。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工人在进行间伐作业(10月20日摄)。 新华社发

今年7月,埃里克·索尔海姆登上塞罕坝林场的亮兵台,俯瞰百万亩林海,他表示,这次塞罕坝之行,让他深深地被塞罕坝精神和林场建设成果打动,“地球卫士奖”实至名归。

一年多来,像埃里克·索尔海姆一样,到塞罕坝考察的人数不胜数。统计显示,截至9月底,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88批次、23495人到塞罕坝考察学习。

塞罕坝的绿色正加快向外辐射延伸——

河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塞罕坝建设,推动出台了塞罕坝防灾减灾、生态旅游、林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今年暑期,河北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承德举办,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至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全长180公里的“一号风景大道”贯通。这条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风景大道,正成为一条拉动周边群众精准脱贫的旅游致富大道。

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人在石质阳坡上造林(2016年4月13日摄)。 新华社发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