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双喜临门。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广西是东盟桥头堡,民族团结天下一家,是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由此我联想到曾有三年春节初三,去大新县硕龙镇边境,体验了中越边民风土人情的生活文化。我接触、采访、开座谈、听山歌、看演出,品茶聊天等,发现中方隘江村与越方上拉下拉屯,是个“地缘相连,人缘相亲,商缘相通,文缘相融”的地理环境。我喜欢的是中越边民唱的民谣:“中国隘江村,越南上下拉,山相连,水相连,我们同饮一江水,同唱哈嘹歌;早相见,人相亲,晚相望,清晨共听雄鸡叫。”这表达了中越人民友好情怀,历史悠久。
归春河两岸边民情的故事太感人了。记得2011兔年春节初三,第一次新春走边关采风,写了一篇题为《中国过免年越南过猫年》的文章,讲述中国兔年与越南称为猫年的习俗文化。2012龙年春节初三,是第二次新春走边关采访,写了《中越边民春节文体友谊赛》的新闻报道。2017鸡年春节初三,是第三次新春走边关访民问俗,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种种而撂下。这年是个不寻常的春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由新华社发通稿,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在第六版全文刊发。说来也巧,1月26日正是农历腊月二十九(癸丑日),也就是说大年三十晚前一天,以中央名义发文,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的,耐人寻味。说起中越边民风情的故事,还是从头道来吧。
2017年农历正月初三,春光明媚,阳光普照大地,暖暖洋洋,我和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当代生活报》记者周政光,怀着欢度春节的喜悦心情,一起驱车前往广西大新县边防重镇硕龙镇隘江村边境一线采风,领略中越两国边民过年的习俗与人情文化交往。
大新县与越南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43多公里,硕龙镇就处在边境的中线,依山傍水,一条一年四季奔流不息的归春河把越南和中国隔开,河水流向的右边为越南下琅县名龙社区上拉下拉屯,河水流向的左边为中国大新县硕龙镇隘江村。被誉为世界
二、亚洲第一的中国德天瀑布就在此河的上游。
上午8时30分小车离开县城,过桃城鸳鸯桥,一路边走边看,宝贤石林十八洞,那岭风光,沿途公路两边群峰连绵,山青水秀。据老人说,从桃城至那岭再到硕龙德天沿路两边有九十九座山峰,风水上称为是一条龙脉。
小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道公路上奔驶,一个多钟头的车程,上午10点车驶入硕龙街头独秀峰,街道两旁居民门口贴上鲜红夺目的春联,停放在各家各户门口的各种款式小车排成似一条龙展现眼前,噼噼叭叭的鞭炮声阵阵悦耳,年味甚浓。
汽车穿街而过,我们继续前行,身后留下的硕龙海关硕龙客运中心硕龙口岸大楼,还有街道两旁居民那四、五层高的小洋楼,均给人们留下边境硕龙镇处处是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在通往德天方向的公路上,一辆辆载满旅客的小车大客车你来我往,川流不息。上午10点半我们抵达隘江村晚隆屯,把车开到原村支书方英才家庭院。见有车开进庭院停下,方老和在厅堂看电视的几位老人,一齐走出门口,以示欢迎。方支书满面笑容,格外高兴地说:“新年好!欢迎大年初三记者作家光临。”说着一一握手。
我握着方老的手说:“我们来拜年啦,祝老支书鸡年大吉大利,合家幸福,健康长寿!”
俗话说,入乡随俗,客随主便。我们走进厅堂,方支书招呼我们坐下喝茶,边喝茶边拉起家常话。方老说:“时光如流水啊,已4年不会面了,今天难得难得,咱们要好好聊聊。”
方英才今年63岁,初中文化。2001年,村民校长梁文胜(左1)方英才(左3)与记者谈话
方英才获十佳村干们选他为隘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他说老百姓投选他一票就要多干实事来回报村民。于是他充分利用区域地处德天瀑布景区的有利条件,把隘江村打造成为德天瀑布的后花园,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创办融住宿与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酒家服务旅客,增加收入。据统计全村开办农家乐民宿20家,每年接待旅客18万人次,营业额年2300万元,人均收入5100多元。昔日贫穷的村庄,如今盖起漂亮的楼房,全村拥有小汽车200辆,摩托车300多辆,生活走上小康水平。
接下来方英才要做的工作是做好边民的文化方英才获十佳村干
交流工作。他说:“中越边境人民自古以来都有来往,进行民间物产交易活动,且边民还有通婚的习惯。”他利用农历3月15日硕龙建街节和各种歌圩侬垌节日,邀请越南下琅县名龙社上拉下拉屯的屯长好友来家聚会,会友的内容多是在酒桌上度过,大家边喝酒,边叙旧,边交心,畅谈国家大事,家庭小事,无话不说,消除隔阂,增强两岸边民的团结友谊。
方英才在任职期间,有村民来向他反映汇报,发现越南上拉屯多占归春河界水面的行为。原因上拉屯村民春灌农田用水不够,偷偷在归春河坝中间放下大石头,垒成拦河坝,以提高水位,把水多流入他们的田地去。他想这不是小事,要妥善处理,便去上拉屯与屯长沟通交谈,指出这件事虽小,但行为上已多占中方了,这样做不好,会影响中越团结友谊的。他们通过交心谈话,上拉屯屯长表示,我安排村民把石头从河坝上搬走恢复原状,不再在归春河坝中搞人为“截流”,顺其自然让河水流入田间去。彼此间维护了双边村民的利益和治安,双方边民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方英才在担任隘江村党支部书记的14年里,被大新县委县政府评为10佳村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春,他在出席“十佳村干部”颁奖会上,时任大新县委书记雷永达说:“方支书,您工作有方,兴边富民大会战、计生工作等各项任务完成较好,尤其是安稳中越边民,经济又搞上去,是名符其实的好支书。”是啊,方英才在任职期间,是个实干人,荣获各种奖励证书11项,如2002年荣获大新县边境建设大会战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度评为大新县优秀共产党员等。他是个好样,值得我们学习的。
2014年方英才退下来不再担任村委主任了。但因他是个老村官,人品好,所以有些事情村民还是请他出来帮忙。古人说,帮人是福。他有福气,上有八十多岁的母亲,身体很好,有儿子媳妇有孙子四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他边喝茶边谈中越边民过年鲜为人知的故事,耐人寻味。
方老告诉我们,中越两国以归春河为界,虽河界只有14公里长,但是个特殊地理环境。隘江村那涯屯与越南下琅县名龙社上拉下拉屯,是隔河相望,山相连,水相连,俗相同,人相亲,同饮一江水,共听雄鸡唱,这就是中国与越南天生地造的地缘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情缘。越南的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属相、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来源于中国。这些风俗文化节日,两国边民过得相融相洽。
越南人过春节也有贴春越南边民家门口的汉字春联联的习惯,并很钟爱中国汉字的对联,因为中国对联对杖押韵,内容丰富,含意深刻。从农历腊月十八日起,凡是逢二、五、八的硕龙街日,越南上拉和下拉屯的村民就来到硕龙街挑选各自喜欢的对联,不能来赶街的边民也托亲戚朋友代买回去,到了年三十晚,上拉和下拉屯的村民,家家户户都贴上了中国汉字春联,已形成百年不变的风俗文化习惯。
俗话说,有钱没钱,宰猪过年。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这几天,上拉和下拉屯的村民,几乎每家都要宰一头大猪过年。在宰猪时,他们用盆子盛装猪血并放点食盐进行稀释,再用猪内脏炒熟与猪血调和成生猪血,然后端上餐桌招待亲朋好友。这是越南名龙社区上拉和下拉屯的一种传统风俗习惯,不仅邀请本屯附近的亲朋好友,而且还邀请一河之隔的中国隘江村的亲朋好友前来一起品尝生猪血的美味。方老说,从农历腊月二十七开始,隘江村的不少村民都被邀到越南名龙社区上拉和下拉屯帮宰猪吃生猪血,回来时手上还提着一块猪肉,心里非常惬意。
年粽是大新硕龙镇人喜爱的一种食品,越南边民也不例外,很具民族特色。越南年粽的包法是方形且个头较大,一般用2市斤糯米再拌上半斤猪肉和半斤绿豆,用芭蕉叶包上而成。芭蕉叶是绿色,绿色显示原生态,生机勃勃,猪肉和绿豆代表飞禽走兽草木繁生。
初三那天,我们在隘江村走访了几个屯,看到边民家中客厅神台上摆满粽子、年糕、酒、猪肉、熟鸡一只、自做的米花糖等食物应有尽有,真是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边民寄托向往和追求什么呢?莫非是寓意天、地、人共享年!村民各家各户除了在门口张贴春联之外,还在自家的牛棚、猪舍、粮仓、房前屋后的龙眼树上贴上一张巴掌大的红纸。出于好奇,我便问方老是何因这些家什树木也都贴上红纸。
方老说,红纸就是红色。红色在五行中属火,火意味着温暖,火意味着光明。家什树木都贴上红纸,这是越南上拉下拉屯村民和我们隘江村村民过年的一种传统习俗,目的就是图个吉祥;象征着来年牛强马壮粮满仓,果树枝头挂满果。
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期间,两国边民都有相互到亲戚朋友家拜年的习惯。这种相互来访亲友,越南人称之为“冲家”,其的含义跟中国“冲喜”相同。因此,越南人通常邀请自己最亲最尊敬的朋友作为新春的第一位客人。对亲戚朋友的到来,主人家先摆茶酒迎客,酒过三杯后才慢慢进入饭桌吃饭菜,待客人饭菜吃得差不多后,接着再次摆茶桌,一边品茶一边聊天。
随着硕龙镇经济的发展,越南姑娘都喜欢嫁到硕龙镇,上拉和下拉屯包括附近村的女子嫁到硕龙隘江村就有三十多个。嫁到隘江的越南女子每年春节正月初二都回娘家,按传统风俗,回娘家时必须带上两只阉鸡,所以活鸡最为贵。这个风俗同中国一样,初二回娘家少不了两只活鸡。今年农历是丁酉鸡年。“酉”与“有”同音。酉,代表农历八月,是丰收的日子,粮食满仓是富的象征;酉,代表鸡,五行属金,丁酉是金鸡年。在古代鸡排在“畜日之首”,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鸡头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鸡”与“吉”同音,是事事如意的体现,故民间更将鸡视为吉祥物,开年首日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而且把这天定为“鸡日”。家鸡的祖先是美丽的野鸡。在没有钟表的时代,雄鸡打鸣是人类的主要计时工具之一。在古代诗文中,对家鸡的描述,也不绝于书。从《诗经》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少年读书时”……直至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都是讲鸡的文化。俗话说,没鸡不成家。在返回夫家时娘家人送给女儿一块5市斤左右的猪肉带回来,以示娘家人对女儿和夫家亲人的深情厚意。正月初四日是越方上拉下拉屯的送神日,那边的村民都设宴邀请隘江村民过去聚会喝酒。正月初五日是隘江村送神日,隘江村家家户户都设宴来招待越方上拉下拉屯朋友,非常热闹。
古语云:“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方老深知要想使边民团结稳定就得相互交友往来这个道理。在方老这一“外交”情感的感召下,隘江村不少家庭不仅父辈与越南交朋友,连儿子孙子辈的也都成为越南的好朋友。今年63岁的梁先生就是例子。梁先生自己在河对面的越南上拉下拉屯就有8位好友,他的两个儿子也都有各自的越南朋友,每年正月初二那天,边民两代人都要欢聚一堂进行交流,其乐融融。
为进一步了解探究越南的传统风俗节日,我们又到了那涯屯拜访黄玉兰老人。
我们是随同村主任梁恩昌走进黄玉兰老人家的,家厅堂左边的墙上挂有毛泽东和胡志明的画像。她招呼我们进餐厅吃饭,边吃边聊。黄玉兰告诉我们,她是1965年从越南嫁过来的。谈起往事,黄玉兰记忆犹新。黄玉兰15岁就喜欢唱山歌。1965年农历六月初九,是隘江村侬垌歌圩节,当年18岁的她与村里几个姑娘赶来参加隘江灯草岭侬垌歌圩节。在与隘江青年山歌对唱时,她认识了那涯屯现在她的丈夫许汉德。两人虽然不是同一国家的人,但因山歌情缘,使他们的心穿越国界相连在一起。那一年,黄玉兰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与许汉德结了婚。黄玉兰不仅手脚勤快,而且能吃苦耐劳,深得许家人的喜欢。黄玉兰育有两男两女,他们子女都成家立业。早在1980年,为了脱贫致富,黄玉兰与丈夫一起制作酿酒、做豆腐来养猪。少的养10头,最多的养50头,家境日见殷实。2008年冬季,黄玉兰家建起了那涯屯第一个楼房。
如今黄玉兰年事已70岁的老人了,但她对山歌的情怀依然不减。近年来,只要有空,她就教黄玉兰在唱山歌
本村的村民唱中越两国山歌,她已培养出5对男女歌手。只要两国边民有喜事互相走动,她就带上歌手们与越南山歌手对歌,而且经常一对歌就是通宵。于是,黄玉兰成了中越两国边民中的“山歌王”,被村民誉为“中越两国文化交流使者”。2011年秋,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记者到硕龙采访,还专访了黄玉兰。她告诉我们,她老家是越南高平省崇庆县弄留村,全家人有九口,兄弟姐妹三男四女,她排行老七,深得父母宠爱,虽生活较艰辛,但父母仍送她上学读书,在崇庆县中学读高中毕业,那时17岁是个芬芳的姑娘。
俗话说,是亲戚,不串门就疏远。她说,昨黄玉兰唱哈嘹山歌
天家在越南的表妹带上儿子刘忠骏前来串门。两年不见,在越南海防天安公司任职的刘忠骏则与表弟表兄在酒桌上高兴地猜码。黄玉兰的丈夫参加村里的舞狮队舞狮去了,黄玉兰则与表妹拉起了家常事。谈着谈着,她两姐妹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歌:“亲戚同桌来喝酒,子孙来往真欢喜。隘江德天近越南,山上地下都通路。德天瀑布天下知,山水风光同桂林。成千上万游客来,隘江边城有吃玩。”袅娜的歌声随着清风越过河的对岸,飘向远方……
俗话说,三十晚的火,十五晚的灯。在中国春节期间,十五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是元宵之夜赏月看花灯,还有舞龙、舞狮子,而在越南,元宵节的重头戏是大伙在中午吃顿“开年饭”,这是越南的传统习俗。
黄玉兰说:“一个传统习俗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至于越南人在元宵节吃‘开年饭’,这是越南村民认为元宵节象征着大年已经过完,大家要用心投入工作。于是元宵节中午,一家人一定要团聚在一起吃餐开年饭,为家人鼓足士气,祝福老人平安身体健康,祈福年轻人工作顺利小孩子读书进步。”
黄玉兰说,她老家表妹家的“开年饭”和越南所有的家庭一样,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过的。当然,为了把“开年饭”搞得更加热闹,有时,侄子刘忠骏还邀请一些同事和朋友前来参加。越南人认为,“开年饭”搞得越热闹,接下来这一年的工作就会越顺利。侄子家人口多,同事朋友也多,因此,表妹家每年的“开年饭”都要有几十人共享,常常将并不宽敞的屋子挤得实实的,摆放的三张大桌围坐得满满当当,欢声笑语在屋子里荡漾。
“开年饭”不亚于除夕夜的丰盛大餐,有扣肉、粽子、年糕、白切鸡、粉丝汤……诸多菜品摆放在桌子上,与中国的传统民俗别无两样,但这些菜品都是绝对地道的越南做法。
粽子是“开年饭”不可缺少的食品。越南人认为,过年吃粽子可以暖胃,强身健体。在越南还流行这样一句谚语:“大粽子,大团圆,糯米黏黏,感情深深。”因此,过年吃粽子在越南也是历史悠久,家家都要包上十几斤甚至五十斤的粽子,作为春节走亲戚送礼佳品,这些粽子要用柴火煮几十个小时才熟透,而煮熟晾干的粽子可以保存半月不变质。
扣肉也是越南每逢节日必备的一道名菜,类似于梅菜扣肉,制作很考究。盛上桌吃的扣肉不用碟装用大碗,显得气派大方。
黄玉兰的四女许美萍说,她每年都参加表哥家的“开年饭”,但这并不是为了吃,主要是感受越南人热爱生活的那种气氛,在这样的聚餐中,每个人的心头都红红火火,每个人的脸上都笑意融融……
经过三年新春走边关的采风问俗,我们对中越边境的风俗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与认识,风土人情基本相同。
先讲节日。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在越南民间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民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
越南人过年很讲究规矩。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他们也有守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睡得很晚,合家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第一下那神圣的时刻。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忙着煮粽粑,孩子们围着锅台,焦急地等待粽粑煮熟。供桌上,香火缭绕,摆满了各式供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一家之主要率领全家祭拜神灵然后祭拜土地。越南人认为,每年上天都要派一名神灵来看管人间。除夕神灵交接,祭拜神灵是迎新神送旧神,祈求神灵保佑全家老少四季平安。
除夕夜,越南人还有“求绿”的风俗。一般有两种“求绿”方式。一种称为“采绿”。通常从寺庙祭祀返回时,老百姓采摘下一根带有绿叶的树叶带回家,寓意为采集天地神灵赐给的福绿。这根树枝拿回去以后,插在祭坛前,直到树叶枯残为止。另一种称为“香绿”。不少人在寺庙祭祀时点一把香,站在祭坛前祷拜,然后再把点着的香带回去供奉在祖先祭坛或灶王爷祭坛的香炉上。据越南民间传说,香火象征兴旺发达。为此,返回时,常常遇上刮风,香火燃烧加快,人们认为这预示一年万事如意。
越南人也过灶君节。灶君也称为“灶神”(灶王爷),他的任务是客观地记录下这个家庭所发生的事。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灶君节,这一天灶君要去拜谒玉皇大帝,报告在人间的所见所闻。腊月二十三,人们供奉灶君,有的地方还供上一条活鲤鱼,传说鲤鱼是灶君上天的坐骑。供毕,人们将鲤鱼往江河或湖泊里放生,鲤鱼将化为龙送灶君上天。
中秋节也时越南人较为重视的节日。中秋节的晚上,越南人除了吃月饼、赏月、观花灯、舞狮子等,在农村,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越南人称为“唱军鼓调”。军鼓调多以情歌对唱为主,也有日常生活内容。相传古时,越南军队常以击军鼓对歌供士兵娱乐,后传入民间。所谓的军鼓实际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铁桶,在村头立两根柱子,用麻绳或铜丝绳将桶绷紧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咚咚”的响声,男女双方各站一边,边敲边对歌,笑语欢歌汇集在一起,气氛欢快热烈。一些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确立恋爱关系。
再说崇拜祖先。越南人也和中国人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
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越南人每家每户都设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神灵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
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料、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若干祭祀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祀两边还上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福贵春。”等。
越南人视祭祀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恩。许多家庭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
春节来临前,必须重新布置祭坛,插上香烛,摆上供品。春节从大年三十晚到大年初三,三天期间,祭坛是香火缭绕,合家吃团圆饭前,家长和族人都要祷拜。
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平时,子孙忌提到祖辈、父辈的名字,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些名词与祖辈、父辈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义词代替。孙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让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乱喊,对先祖不敬。近年来,忌名在城市已少见,但在农村,这一习俗仍保持。
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通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风水、精灵等。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树、野兽、刮风下雨等,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精灵寄寓其中,应当供奉祭祀,以求祛灾降福。在农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树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里的中心石、中心桩等。人们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祭祀它,而且言谈举止中不能冒犯它,低声称它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还要供奉上各种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通崇拜四季常青、树繁叶茂的古树老树。他们认为这些长期经受狂风暴雨、雷电袭击的大树能存活下来,树下必定有神灵,因此经常有人在大树阴下,尤其在榕树下摆设香案或在树旁边空地建盖庙宇,风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焦于此。这点同广西人一样,认为一草一木都有神,山有山神,树有树神,起源来自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
宗教信仰从公元前111年中国的西汉时代起,儒教、佛教、道教等就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对越南人的意识形态起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为大乘佛教,越南人称为“北宗”。此外还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并称之为“南宗”,从泰国和柬埔寨传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量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庙不少。佛教徒忌杀生,讲因果报应。重大节日、个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献礼,听和尚诵经。
中越边民历来是人缘相通,文缘相通,民心相通的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隘江村委办公楼旁,有一间楼隘江村卫生所房是隘江村卫生所,医生名叫梁朝东,今年53岁,国字脸,中等身材,稳重,很健谈。他每天早上到卫生所开门就诊,来看病的有八、十个人,下午很少有人来看病,他就在家里务农。20年来,梁医生接诊医治病人7万多人次。他凭着过硬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治好了一批又一批的中越边民,赢得了两国边民的尊敬和爱戴,乡亲们叫他“梁大夫”,归春河对岸越南的上拉、下拉屯边民则称他“哥毛”(壮话:兄弟)。
归春河从隘江村前蜿蜒流过,河对岸就是越南下琅县名龙社区上、下拉屯。在20世纪60年代,梁朝东的父亲就是中越边民熟悉的老中医。1996年春,梁朝东被父亲送到大新县卫校读书,毕业后在父亲的帮助下,在家里开了一间门诊,边境建设大会战后,村委动员他搬入村卫生所,他继承父业,为两国边民治病。诊所的开办,不仅方便了附近村民看病,也吸引了越南下琅县和崇庆县的不少患病边民前来求医问诊。
梁朝东的医术虽比不上县城大医院里的医生那么全面,但对发烧感冒、皮肤过敏等一般常见梁朝东医生在看资料病的诊治是绰绰有余。2010年11月27日早上7时,越南下拉屯26岁妇女赵氏患皮肤过敏症,全身皮肤起风团,奇痒难忍。她过河找梁朝东看病。梁朝东仔细检查了她的病情后,给她打针开药,不到两小时,身上就不痒了。赵氏逢人就说:“中国‘哥毛’治病,比越南公家医院的医生管用。”越南上拉屯70多岁的村民言志刚患严重风湿病,卧床不起近3年,他的家人到处求医问药无效。他前来找梁朝东求医。梁朝东问询老人的病情后,当即开方抓药,得知方志刚家庭比较贫困,每次抓药都少收十几块钱。经过3个多月的诊治,老人病情逐渐好转,能起床行走,生活也能自理。言志刚老人对本屯人说:“ ‘哥毛’治病,收钱少,好得快。”越南边民谈起梁朝东便会竖起拇指,称‘哥毛’是个好村医。梁朝东给越南边民治病,如果病人一时没钱就赊账,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再给。其实,梁朝东家里也不宽裕,赡养七旬的父亲,供两个女儿上大学和读高中的儿子,都靠他边行医边种地及妻子在德天景区做生意来支撑。梁朝东说“开诊所不是为了发财,而是解决两国边民看病难问题。”
在为越南边民治病过程中,梁朝东认识了不少越南“哥们”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上拉屯的阿泽就是其中之一。阿泽所住村屯,正好与梁朝东住的村庄隔200多米的归春河相望。阿泽今年48岁,当兵时在部队曾担任助理卫生员,对中医“望、闻、问、诊”略知一二。平时阿泽也给村民看病,经常来向梁朝东拿药,并向其请教医术。一来一往,两人变成了好兄弟,逢年过节相会,都要喝上几杯酒。
梁朝东把越南边民当作亲兄弟姐妹看待的情意,赢得了他们的敬重。附近的几个越南村屯,凡有红白事杀鸡宰鸭,总忘不了邀请梁朝东去坐上席。
2003年农历二月初二是越南上拉、下拉屯习俗的“土地庙生日”。那天,全村杀鸡宰鸭供奉土地神。就在前一天,梁朝东就接到口信,请他傍晚过河参加聚餐。岂料那天一大早梁朝东有事去南宁,返回途中车子抛锚耽误了时间,本以为太晚了聚餐已经结束。但回到家时,上拉屯的几位边民还在家里等候他,整整等了五个小时,当他到了上拉,已是夜里10点钟,尽管桌上的饭菜都冷了,但还没跟“哥毛”碰杯的村民都不愿回去。见此情景,梁朝东顿时热泪夺眶而出,当他举起酒杯时,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采访中,我们还听到隘江小学校长梁文胜讲到中越边境村民都喜欢唱山歌的习惯,在春节或歌圩侬垌都举行山歌对唱或比赛,中越边民同唱传统的“哈嘹歌”。正是同饮一条河水,同唱哈嘹歌风情文化的真实写照。
据老人说,“哈嘹歌”是个民族风情文化,有几百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中越边境的村屯。越南籍村民黄玉兰老人告诉我们,“哈嘹歌”在越南流行的地域比较广,分别在高平省的下琅、伏和、广远、茶灵、崇庆等五个县的村屯,继而流传到中国,在广西靖西县润华里的一个村和大新县硕龙镇、下雷镇的边境接壤村屯。
“哈嘹歌”为二声唱,曲调高亢,婉转动听,歌词七言二句,讲究押韵。歌词采用比喻(明喻、暗喻),夸张、拟人、对偶等修辞法,其言浅理深,含蓄幽默。
“哈嘹歌”原为未婚男女青年为互相表达爱慕之情,以歌传情,后来注入不同时代的气息发展到喜庆的祝愿,歌唱美好亲情、爱情、感情,以及劳作的乐趣和丰收后的喜悦。也可以歌颂和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黄玉兰老人说,“哈嘹”歌在“文革”时期被当封资修来批判而中断,已有两代人不时兴了。现在,年轻一辈绝大多数不会唱“哈嘹”歌,只有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才会唱。昔日那些歌手、歌师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如果不给予挖掘,挽救,保存和传承,
一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可能在不久的时间内失传乃至灭绝。
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大新县已把硕龙隘江“哈嘹歌”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把“哈嘹歌”当作壮族传统优秀文化来保护与开发,相信不久人们会听到“哈嘹歌”的歌声。
说起侬垌节唱越南村民摆渡来隘江村走亲
“哈嘹”歌,黄玉兰方英才这代老人不会忘记隘江村以前每年侬垌节青年男女到“灯草岭”高唱“哈嘹”歌的动人情景。黄玉兰18岁那年从越南到中国隘江过侬垌节在灯草岭唱“哈嘹”歌时才与现在丈夫许汉德认识结婚的。隘江村的侬垌节是在每年农历6月上旬按十二地支逢狗逢猪这两日的生肖里择吉一日为侬垌节。每到侬垌节那天,周边下雷镇仁惠巷口仁隘新丰靖西市华丽村,还有越南下琅县名龙社区等地的男女青年都赶来参加山歌对唱。侬垌歌圩就设在“灯草岭”上,因为灯草岭上有松树杉木参天,有绿色草坪。青年们则到灯草岭对唱山歌谈情说爱,老人则在家里忙着杀鸡鸭设宴招待前来参加侬垌唱山歌的客人。男孩带女孩或女孩带男孩来家吃饭,家里老人极为高兴,因为儿女已有了朋友(意中人)。晚饭过后,青年男女又在家里继续唱山歌到凌晨1、2点才休息。老支书回忆说,他14岁就跟着大姐方英兰去灯草岭听大人们唱山歌,那歌声,有高有低,那节奏,有快有慢,那场景,人人满脸堆笑,个个喜气洋洋,热闹极了。
采访结束后,在方老家吃午饭,方老带我们到那涯屯的河堤上观看归春河的风景。此时正是越南村民摆渡来隘江村走亲
下午1时,我们看到越南上拉下拉屯的男女青年,一拨又一拨地摆渡来到隘江村走亲访友,络绎不绝。在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里,方老多次挽留我们多在隘江几天,好在明天正月初四带我们到越南那边,一起过他们的送神日,领略越南的风俗人情。因周记者初四上班要赶回南宁而谢绝。我们说,后会有期,明年正月初三我们再相会隘江,到越南上拉下拉屯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亲身体验越南边民过年的风情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