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两会面对面】全国政协委员施一公: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 而在大师之大

1997年4月,施一公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

2003年,施一公晋升为终身正教授,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正教授,后来又成为最年轻的讲席教授。

同年,他还被国际蛋白质学会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裔学者。

事业上升期全职回国 男子汉大丈夫如果把钱作为最重要的东西去奋斗,全完蛋了

在美国,施一公有着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2007年,40岁的他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全职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

记者:你自己要回来的?

施一公:对。普林斯顿大学方面认为我回国就是因为拿钱拿得更多了,待遇更好了。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讲,为这个百分之一万我也不回国。我从来没把这个东西放在眼里,不仅当时没放在眼里,就连我穷困潦倒的时候,做博士生拿几百块美元收入的时候也没放在眼里。钱重不重要?重要,但是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把钱作为最重要的东西去奋斗,全完蛋了。

记者:那你为什么回来?

施一公:改变我的母校,改变清华的学生,希望三分之一的清华学生能够在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脑子里有一个大我。

在施一公的成长过程中,小我与大我的冲突一直存在。尤其是在国外,这种冲突往往来得更加剧烈,也是促成他回国的原因之一。

施一公:我当时去英国使馆签证很受刺激,一进去看排队,那些签证官爱答不理,填表一次不行打回来再去一次,他不尊重你。你不是口口声声民主自由人权,为啥不尊重我呢?这种感觉非常非常鲜明,那就是如果你国家穷是被人看不起的,对不起,就这么简单。所以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不回国呢?

在清华大学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7年里,施一公带领清华生物学科取得长足进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之前的25年里,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在《科学》和《自然》期刊一共只发表过一篇文章,而在2009年之后的八九年间,清华大学却在这两本顶级期刊上发表了80多篇文献,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均来自清华大学,这几乎可以说是大学发展的奇迹。

2015年,施一公率领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这一成果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作出的最大贡献。

走出象牙塔 科学家自己去找钱 怎么找?

施一公说,他前四十年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家立业;又用了十年做了第二件事情,就是帮助母校清华大学迅速地发展生命学科,参与创建了两个学院,扩大了一个学院。而这两件事情,都是为了第三件事情,也是这辈子最大的一件事情——创立西湖大学做准备。

2015年,施一公联合饶毅以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等人,向国家领导人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施一公如此描述理想的大学:“我们希望五年以后、十年以后,这里可以聚拢一大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在这里从事最尖端的科学研究,做出最有意义的科学成果,培养最优秀的青年学生,用自己的才智尽情地探索科学知识前沿,推动人类进步,造福全世界”。

他们的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复。因为西湖大学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非营利性的新型高等学校,所以,寻找资金成了施一公办学的第一要务。

记者:我特别想知道你一个学术背景的人要跟社会求钱,这是个什么过程?

施一公:非常尴尬,我有时候真想是考一考,如果考第一得到的捐钱多我就考去了。因为从来没有跟人要过钱,书生气息浓重,扭扭捏捏就是说不出口。

记者:那段时间脑子里全是钱吧?

施一公:全是钱,甚至一看,有些网红拍个照片放网上,一下载然后可以挣钱。我在想,天,什么时候我有这个能耐就好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