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
3月12日,来自一棵大榕树的感恩 |
2019年03月18日 13:00 来源: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编辑:陈丽婕 |
|
—— 救我一条生命 还你一片浓荫 □ 本报记者 韦 佐 我是一棵“移民”来的大榕树,如今住在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斜对面。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这个节日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终身铭记和感恩的日子。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春风和煦。我应风抚掌,欢迎6年后第一次来看望我的救命恩人:城市管理监督局园林处副主任蔡英宇、绿化养护大队副队长薛明海和养护大队班长苏朝深。当然,他们只是我众多救命恩人中的三位。我特别要记住的是恩人苏朝深——他年纪比我大几岁,我应当叫他苏大哥。当年为了救活我,他几乎付出生命的代价。 6年前,我被困在港口区桃中路北侧一个废弃的大院里,距离大路有近400米。由于地势低洼,形成了1亩多宽的水塘,水深60多厘米,我被浸泡了多月。大半绿叶变黄,小半枝条干枯,如不及时迁移,必将成为一株枯木。我才40岁上下。这年龄对于人类,已近中年,但对于我们榕树只能算童年,虽然我已长到20多米高,冠幅15米左右,覆盖1亩多的绿荫。园林处的恩人说,在整个防城港城区范围,没有一棵像我这么高大的同伴。 由于所处的位置比较偏僻,不太容易被路过的人发现。我不知道怎么就被当时的市政局副局长张常路博士发现。张博士是一位园林博士,也是我的贵人,他决定一定把我救走。当时,正值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提升项目建设,时任市政局局长余文海经过班子会,决定拿出2万元,作为我的搬迁费、安家费。 2013年5月23日上午8∶30分左右,是个阴天,但对于搬家算是个好天气。搬迁第一步,要裁枝。为了活命,我必须忍受阵阵剧痛。按张博士的要求,力保相对完整的冠状树形,比如掌状离地分叉的五条主枝必须保全。这样,我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掌,托起一片浓荫。 作业车可将施工人员托举到12米的高度。但由于环境比较复杂,有的作业面车子无法顾及。苏大哥笑着说,他们像猴子一样爬到各个枝桠上才能做工。第一次修剪后,发现有的地方还是长了,不便迁出,于是再次剪裁。裁枝工作经历了大约8个小时。 接下来,挖根刨底。由于被水浸泡,施工比旱地复杂许多。挖掘工作大约用了两个小时。 施工现场上空有多条高压线经过,加上周边地形坑洼、民房又多,极不便于施工。第一辆吊车进场时,司机观察了几分钟后,走了。他不承接这趟活。只好另外请人请车,一共请了两辆。由于不能靠近作业,吊车只能趴在30米外一点一点地拖拽。花了近7个小时,我终于被搬到平板车上。此时,已是次日1时左右。今天,我才听到苏大哥说,当时他们大家抬头,满天星斗,竟发现流星闪过。有人心里“咯噔”一下,但大家嘴上没说什么。 施工过程,大家是小心再小心。裁枝、再裁枝,挖根,装车,整个过程都很顺利。 终于离开那个被水浸泡的池塘。车子缓缓开往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当车子走出数百米远时,大家发现前方有高压线。据目测不易通过,必须再次裁剪。车子停了下来。苏大哥提着两米长的油锯,站在斗厢里,被作业车伸臂托举到半空。 “吱吱……吱吱……”锯末在路灯下飞溅,我忍着最后剧痛。“咚”的一下,一截断木应声落地。几乎与此同时,斗厢里传来“嘭”的一阵爆炸声。苏大哥突然瘫倒在斗厢里,他的上身烧着了。“救命啊……”原来,苏大哥锯断木头后,无意间将油锯往后回收时,不小心被高压线打着了。 当时,在场的人都懵了几秒钟。当日,一直在场指挥的张博士马上让司机降下斗厢,大家把苏大哥抬上张博士的越野车,往医院急驶。直到今天,才知道苏大哥当时在医院住院3个月,出院后又找草药敷了1个多月。庆幸的是,6个月后,基本恢复,能正常上班,后来还当上了班长。虽然,至今他的手掌五指可以抓握而不能伸直,就像我当初分叉开的五根主枝。 凌晨4时左右,我终于被搬到了现在所处的新“家”。由于浮泥堆坡,机器无法行进。于是又掏出一条硬泥路。下午两点多,我终于安安稳稳地住定了目前的这个“新家”。 10个人昼夜连续工作,整个移种过程经历了大约30个小时。当作业车离开工地时,走在身后的一辆小车不小心发生一起小事故,撞到路沿上。这只是个小插曲,基本不值得一提。 6年来,我和城区里所有的大小兄弟一样,历经风雨。特别是2014年7月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短短小半天,城区范围就倒伏了3万多株。庆幸的是,根基尚浅的我,竟然挺过来了,成了一棵“树坚强”。当然,这得感谢我们救命恩人们的科学栽培。 6年过去,我已恢复生机,叶茂枝繁。我欣然看到这个城市日益美丽的蜕变。沐浴着又一个春天的阳光、风雨,我在听休憩的人们呢喃,听步道上跑步者有力的脚步声,听群鸟呼朋引伴,穿越这温润的海湾四季…… 2013年,我们这个城市被评为广西园林城市。2018年,我市城区人均绿地面积为24平方米,在全区各地市排前列。目前,正向国家园林城市迈进。
今年3月12日,即6年后,苏朝深(右一)第一次回来“探望”当年移栽来的大榕树,并讲述当年施工经历。 本报记者 韦佐 摄
昔日病树今日满枝青翠。 本报记者 韦佐 摄
2016年5月24日,移栽来的大榕树。 蔡英宇 摄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