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英雄无言 本色人生——记共产党员张富清 > 要闻 > 正文

特稿丨老兵张富清(中)

2019年05月26日 13:34 来源:军报记者微信 作者:孙伟帅 向晓昕 编辑:李香莹

写在前面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军报记者编辑部今天推出《老兵张富清(中)》,带您了解张富清离开部队后的生活。

老兵张富清(中)

■中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向晓昕

扎根山区

“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是我们那一代年轻人的青春担当”

  △张富清讲述当年的战斗经历。朱勇 摄

这是一次让人潸然泪下的重逢。

张富清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2019年春天,两名年轻官兵从新疆不远千里赶到来凤县。他们,是张富清老部队的年轻战友。

身着军装的小战士大声朗读从部队带来的慰问信,孙玉兰趴到张富清耳边“翻译”给他听。读完,张富清趴在桌上将信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一个个温情的字眼,激荡着这名老兵柔软的内心。

望着老部队来的年轻战友,张富清热泪盈眶。如烟往事涌上心头……

一路征战,张富清跟随部队到达了新疆喀什。驻戈壁,斗风沙,张富清和战友们担负起保卫和建设新疆的任务。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如火的战歌一路传到祖国西陲,张富清和战友们慷慨激昂,主动请战。1953年,中央军委从各大军区抽调有作战经验的军官到北京集中,准备入朝作战。屡立战功的张富清,又一次准备奔赴战场。

张富清和战友们星夜兼程。“能通车的地方就坐车,不通车的地方就走路。到达北京时,很多人的脚板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血茧。”张富清回忆。

没想到,此时朝鲜板门店传来停战的消息。张富清和战友们被安排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战场没有去成,张富清踏上了去武汉学习的路途。

  △张富清“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军功章。朱勇 摄

人生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轨迹。

张富清哪个都没有选,而是响应国家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他从武汉出发,一路向西,来到了“一脚踏三省”的来凤县。这个被大山环绕的县城,极其贫穷落后。2019年4月,来凤县刚刚脱离绝对贫困。这趟采访之行,在交通极其发达的今天,依旧是耗时费力。当地人曾用这样一句顺口溜形容自己的生活:“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子。”

张富清的选择无异于自找苦吃。但这个在现代人看来难以理解的决定,却是当时“最时髦”的选择。

回顾那个时代,无数像他一样的热血青年,离开城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从甘肃酒泉到新疆马兰,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成为推动共和国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剂”。

2018年新年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了上世纪50年代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成为那一代人的青春担当。

20世纪50年代,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的交通大学,从繁华的大上海迁至古城西安,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扎根。西迁的队伍中,有年过半百的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有热能动力工程学家陈学俊,有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彭康,还有工程热物理学家陶文铨……不仅是这些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还有一大批共和国的功臣响应国家号召,来到祖国边疆,来到那些最艰苦的地方。

  △张富清和老伴孙玉兰。孙伟帅 摄

张富清,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此后几十年,‘人民功臣’张富清勤劳的身影,先后出现在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双脚却很少再迈出来凤。”

在张富清的记忆中,带着乡亲们修路是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

1975年,张富清调任原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当时,县委提“社社通公路”的目标。在领导班子研究划分责任区域时,张富清选择了高洞管理区。

高洞管理区地处湖北与四川交界处,全部村寨都在四面悬崖的高山上,不通电、吃水难、路难走,是来凤县出了名的艰苦地区。40多年后的今天,从卯洞公社到当年的高洞管理区,依然要走蜿蜒盘旋的山路。虽然路面平整,但一面峭壁,一面深谷,还有那一个连一个的U型弯道,还是让人心生畏惧。

  △张富清曾工作过的地方。孙伟帅 摄

张富清背着行李,从安抚司爬了20多里山路才来到高洞。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决定直接住在村子里。可没两天,张富清就遇到了困难。

虽然已经在来凤县待了快20年,可张富清依旧带着陕西口音。在卯洞公社时,他就曾因为口音问题遇到困难,现在来到这乡村,语言再一次成为障碍。村民们看着这位穿着蓝布中山装的“领导”,不表态、不说话。这让张富清犯了难。

原卯洞公社党政办主任杨胜友曾是张富清的下属。如今,已经70多岁的杨胜友提起那一段修路的日子,还是记忆犹新:“他很和善。一家六口人,住在32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村民开始觉得生疏,他就挨家挨户跑,和他们说话,了解他们的困难。最主要的是,修路时那些活,他也跟着你一起干。”

  △杨胜友讲述当年修路的经历。孙伟帅 摄

每天一大早,张富清就和所有修路的村民一样,提着自家的农具,开始一点一点挖山修路。开始还有村民会特别留意这位“上边下来的领导”,可是没过两天,张富清就彻底和村民融为了一体。

中午休息时,有村民挨着张富清坐下,问:“张主任,那山外边是啥样?”

张富清搁下手里的搪瓷缸子,抹抹嘴,望着远方的大山说:“山外边啊,有汽车,还有楼房。等路修通了,咱们开着拖拉机上县城去,你就知道山外边到底是啥样了。”

  △当年和张富清一起修路的老乡,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孙伟帅 摄

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山外的事,一起憧憬路修通后的种种,成为那时所有人心中的希冀。从大山外来的张富清比谁都清楚,这条路对乡亲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可在一起那么长时间,乡亲们与张富清聊了那么多,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人民功臣”。

多年后的今天,当记者再次走访张富清当年工作的高洞管理区,村里的人才知道,当年那个“没有官架子”“时常请老乡到家里吃口便饭”“孩子身上的衣服都是补丁压补丁”的张富清,竟然有着这样的传奇经历。

一连4个多月,张富清和乡亲们一起肩挑手扛,硬是在那绝壁上修出一条路。

路通了,乡亲们再也不用花上几个小时去翻越危险的山间小路。拖拉机“突突”地冒着烟,把山货拉到公社,再把需要的东西拉回来。那些要去公社上学的孩子们,也成了拖拉机翻斗里的客人,背着书包,在狭窄的山间公路上,洒下一路欢歌笑语。

  △“村村通”的小巴士贴着峭壁行驶。孙伟帅 摄

时隔40多年,张富清和乡亲们一起修的那条路拓宽了不少,“村村通”的小巴士载着乡亲们上山下山。当年和张富清一起修路的老乡,已经有很多人离开了。那一段奋斗的岁月,似乎也随着人的离开而消逝。但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记得,每一棵小草都记得,每一朵野花都记得,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这群青年人是如何顶着太阳、冒着冷雨在这里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

就在张富清带着乡亲们修路的那一年,在中国广袤的西北戈壁上,一枚长征火箭腾空而起,将一颗卫星送入遥远太空。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后,顺利从太空返回到祖国大地。这一切,离不开那些把青春奉献给大漠戈壁、奉献给中国航天的人们。

同样是奉献,同样是“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张富清不是他们那一代人中干得最轰轰烈烈的,却是他们中最默默无闻的担当者。

  △张富清曾工作过的地方。孙伟帅 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张富清的青春,就是新中国由贫穷到温饱的最真实的写照。他将个人理想融进时代洪流,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捆绑,他的心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一默如雷,从他心底迸发出的力量,就如同长征火箭腾空时的尾焰,有力、耀眼。

  △张富清老两口一起逛超市。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