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壮美广西 幸福村寨 > 要闻 > 正文 |
南昌屯:山歌嘹亮谢党恩——“壮美广西 幸福村寨”系列报道之七 |
2019年09月17日 14:27 来源:广西日报 编辑:韦幸文 |
|
南昌屯:山歌嘹亮谢党恩 ——“壮美广西 幸福村寨”系列报道之七
航拍的南昌屯新貌。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韦鹏雁 摄
上世纪80年代南昌屯旧貌。 (环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韦鹏雁 8月30日,记者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政府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来到了中南村南昌屯,一幅田园风景画映入眼帘:80余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坐落山间,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前穿过,金黄色的稻浪在风中起伏…… 南昌屯是毛南族发祥地,距今已经近500年的历史。据毛南族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毛南族祖先谭三孝从外地迁到南昌屯落户,后与当地人联姻,生儿育女,乃成毛南族。如今,全屯依然以谭姓为主。 村里72岁的谭俊康和70岁的谭中意老人,近年潜心研究毛南族的历史,他们成了记者此行的向导。“你想了解南昌屯的变化,就从这首《十谢共产党》开始。”谭俊康说。 在该村村头的文化长廊里,竖起十块红色的宣传牌,写着《十谢共产党》的歌词。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新中国的同龄人谭中意回忆,以前全村人忙碌一年,种两季水稻,冬天还要种小麦,收成不好的年份还是要挨饿;如今都不愁吃不愁穿了,阔步走在全面小康的路上。“田地承包到户后,大家吃饭没问题了。”村民理事会理事长谭宽余说,“特别是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村里的发展路子越来越多。”2015年精准识别时,村里认定26户贫困户,如今只有4户未脱贫。 传统的毛南族文化产品变成香饽饽。“一个傩面具能卖700元,去年卖了5万多元呢。”出售毛南族傩面具,已成为谭建新一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谭建新是环江毛南族傩面具雕刻技艺传承人,是众多受益于毛南族文化产业的村民之一。依托“毛南族发祥地”这一文化品牌,县里配套建设毛南族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使南昌屯成为毛南族一年一度最重大节日“分龙节”主会场之一,每年吸引大量的学者和游客。 同时,充分挖掘毛南族语言、山歌、傩面、花竹帽等特色文化,让群众通过参加演出、出售文化产品等渠道,在保护民族文化中获得经济利益。下南乡党委书记覃纯果说:“我们要把南昌屯建成毛南族文化传承的基地,成为世界了解环江、了解毛南族的窗口。” 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多年的封山育林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让南昌屯群山披绿,该屯拥有生态公益林4649亩,每年享受中央财政补偿金6.5万余元。今年3月,河池市以南昌屯为试点,在全区首推生态公益林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以未来若干年的预期补偿收入为抵押,贷来发展资金。经全体村民商议,这笔钱主要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经建成了农家饭庄、游泳池等。 “四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以前住的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毛南族典型的民居以干栏式泥瓦结构和石瓦结构为主,一楼为牲畜圈、二楼住人、三楼藏粮,人畜混居极不卫生,加之年代久远,到21世纪初,大部分人家的房子都已破旧不堪。近年来,环江整合多个部门资金,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80多栋民房进行改造和立面装修,对屯内道路、河道、广场等进行整修。改造过程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在屋顶、飘檐、封山墙等部位,统一绘制毛南族花竹帽等建筑元素,沿袭毛南族古建筑风格。村民谭小香说:“别的村子是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我们屯是石板路铺到了家门口。”2014年,南昌屯被列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六谢共产党,照明把你想,以前点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南昌屯的通电史,可形容为“三级跳”。1958年屯里建了一个小电站,开始了用电的历史。谭俊康记忆犹新,他说:“通电当晚,老队长宣布,大家可以把煤油灯、桐油灯扔了!”老队长言过其实了,小水电站每天只能在夜晚供电两到三个小时。再过几年,乡里的仪凤电站建成,每天也只能供电4个小时左右。直到1968年,县里的古滨电站建成,才能实现整个晚上都有电用。如今,南昌屯的供电统一由南方电网供应,全天不间断供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以前走的羊肠道,现在道路宽又广”“以前一堆大老粗,现在满堂读书郎”……衣食住行、孩子读书、村民看病,70年来,南昌屯样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谭中意说:“乡亲们常感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变化,胜过之前的400年。” 记者微评 南昌屯最鲜明的特点,是毛南文化的完整保存。这里保存着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毛南族建筑,完整的傩面制作技艺,整套的毛南族“分龙节”流程。 这些传承保护殊为不易,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对毛南民居进行保护性改造,毛南族“肥套”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出数量可观的毛南族傩面、花竹帽制作技艺传承人,让毛南族文化绽放璀璨的光彩。 在发展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党委政府依托毛南文化,通过举办毛南族分龙节等活动,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让群众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形成了“发展大阔步,乡愁留得住”的共赢。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