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首页要闻 > 正文

从挣扎求生到扬眉吐气 侨民回归祖国怀抱迎新生

2019年10月04日 10:25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编辑:陆权香

40年前,这里是荒草丛生的滩涂,少有人来。40年后,这里是全国渔业重镇、特色海洋小镇,是泛北部湾地区的重要渔港。当年,7000多名侨民来到北海,艰苦创业。经过40年奋斗,如今的北海侨港镇名满天下,当年的侨民也扬眉吐气,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北海市侨港镇电建渔港内,密密麻麻停满了渔船。

经历艰险七千多侨民回归祖国

9月26日下午,北海市侨港镇侨港海滩,游客们尽情享受着阳光、沙滩和海水。在海滩东侧的电建渔港内,不时进港的渔船带着新鲜渔获靠岸,吸引来大批游客选购。

鲜有游客知道,在40年前,这里荒草丛生,少有人迹。如今面积仅1.1平方公里的侨港镇,人口约1.8万,其中侨眷占95%。

20世纪70年代末,受国际政治形势影响,逾20万侨民相继从海上和陆地进入中国,其中,7000多名侨民拖儿带女,由越南漂洋过海进入北海。

与共和国同龄的卢德华是其中一员。1978年4月,卢德华带着妻子和4个孩子,从越南广宁省锦普县出发,摇着一艘木质小船,穿过北部湾海域进入北海。

据卢德华回忆,刚到北海时,他和大批越南华侨被临时安置在北海地角。“政府用竹木搭建了很多简易大棚,我们有船的就住在船上,没船的住进棚子里,条件十分艰苦。”卢德华记得,回国后,大家身无分文,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米、油和棉被非常匮乏,只能靠政府发的救助粮度日。

如何安置数量众多的归国侨民,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道重要考题。之后,经过反复研究和考证,中国和联合国难民署共同出资,在北海市南面海岸电建村附近的一片荒滩上创建华侨渔业公社(侨港镇的前身),对包括卢德华在内的7700余名侨民进行集中安置。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