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科教 > 2019德行天下微影故事 > 行耀广西 > 正文

从挣扎求生到扬眉吐气 侨民回归祖国怀抱迎新生 (2)

2019年10月04日 10:25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编辑:姜杰

依海而生渔船变大腰包变鼓

很快,50多幢侨民公寓在海边破土而出。卢德华一家于1981年搬进了一套面积近50平方米的两居室,“有了新家”。

谈及往事,70岁的卢德华仍思维敏捷,语速很快。“刚回国时,由于日子艰苦,许多侨民待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国谋生计。”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两个姐姐当时也先后前往国外。卢德华留了下来。

当时,载着卢德华一家回国的小船,成为他家的谋生工具。卢德华划着小船下海打鱼,一年最多的时候能挣几千元钱。

侨港镇原副镇长梁耀章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透露,当时,北海华侨渔业公社实行以集体所有制为主,集体、个体两种所有制并存的特殊体制。得益于“一社两制”模式,许多有船的家庭,收入节节攀升。

依靠这一政策,北海市华侨渔业公社还与香港一家公司开展贸易补偿合作,把捕到的鱼虾销往香港,“价格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梁耀章写道,随着生产和贸易的不断发展壮大,侨民把小船变成了机械动力船。

时代大潮,风起云涌。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依托北部湾丰富的渔业资源,侨港镇的归国侨民们提出“造大船、闯远洋、赚大钱”的产业思路,当地渔业从近海捕捞逐渐转向外海发展。

卢德华瞅准时机站在了潮头。他快速更新着自己的捕鱼家当:卖掉原来的小船,先后置办了三艘木船,两艘机动船,一艘40多米长的灯光船。

买回大渔船的同时,卢德华的收入也实现了三级跳,“原来一年只有几千元钱,慢慢达到数万元,再后来一年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越来越多的侨民开始成为当地致富的主角。当初逃难带回来的小船,已被悉数换成小功率船,现在又逐渐换成大铁船,“有的大渔船造价达上千万元”。

“我们这些经历过苦难的人,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今年6月,在侨港镇建镇40周年纪念大会上,年过花甲的归国侨民黄家光被侨港镇党委和政府评为为侨港镇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

40年前回到祖国时,黄家光克服重重困难选择留下,并和家人办起加工厂、冰厂,向远洋捕捞业进军。几年前,曾一度到外国创业的儿子也重新回到侨港发展。

“现在,镇上有的人盖起了小洋楼,买了小轿车,有的在市区买了商品房。小镇的生活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起来,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富足了。”卢德华说。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