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业越 通讯员 黄 嘉 林 燕
黄嘉、林燕、周胜、吴桂梅……这些来自市疾控队伍中的名字,许多市民都感觉并不熟悉。她们的名字不像李兰娟院士一样如雷贯耳,但她们同李兰娟院士一样,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主动担当、冲锋在前。这样一群“抗疫娘子军”(见上图),肩负着全市流行病学调查重任,可谓是“战疫侦察兵”。
流行病学调查在防控中至关重要,流调人员是前沿阵地上的“侦察兵”、是与病毒抢时间的“守门人”。疫情期间,流调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发病前14天的旅居史、接触史、暴露史及发病后的情况,尽全力排查传染源,寻找传播链,判定密切接触者,为密接者管理、疫区的划定、消杀等工作提供防控依据。
1月24日凌晨,防城区、港口区突发新冠肺炎病例。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立即启动防控应急预案,市新冠肺炎防控流调组副组长黄嘉第一时间带领流调人员到现场对患者朱某某、李某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问情况、寻路线、查轨迹,引导流调对象逐渐找回“丢失的记忆”。
争分夺秒、一丝不苟,她们每个人都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其中的苦,她们都可以抛之脑后。
市疾控中心林燕、防城区疾控中心黄会婷、林顶玲等人都是第一次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勇敢地走进病房与病人进行面对面调查。数小时后,衣衫已被汗水浸透,面部、耳朵被压出深深的红色印痕。走出病房,就马不停蹄赶回单位撰写流调报告;港口区疾控中心周胜,在得知疫情消息后,大年初二从安徽老家连续驱车近2000公里赶回防城港投入到流调工作中;市疾控中心黄定芳、何伟红,港口区疾控中心许湄曼,防城区疾控中心吴桂梅等人经常遇到流调对象不愿意透露真实情况,有时甚至遭受到无端指责和谩骂。她们忍下难言的委屈,互相鼓励,耐心劝导流调对象,确保完成流调任务。
市疾控中心李庆芳、龙海艺,港口区疾控中心苏晓萍、梁玉荣等人负责采集核酸检测样本,她们毫不畏惧、废寝忘食给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触者采集咽拭子。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经常在工作间隙飞快地扒拉几口饭菜后接着便投身到工作中去……一个多月以来,娘子军们二十四小时待命。任务下达、立即行动,有时忙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达旦。
疫情期间,流调组对200多例疑似病例、19例确诊病例和4起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了传染源,明确了传播链,撰写完善了所有的流行病学报告,排查出700多名密切接触者及1000多名一般接触者,推送给密接管理组进行追踪管理。第一时间阻止了疫情蔓延,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疫情面前,谁都会害怕,但因为她们是医务人员,所以选择义无反顾地冲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她们用看似柔弱的肩膀担起了抗击疫情的重任,彰显女性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动人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