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漫步潇贺古道

    3 富川 “明城”花灯高高挂

    辞别凤溪,抵达富川县城时,一种“到家”的感觉油然而生。遥想古时,当风尘仆仆的商贾、迁客们仰头面对富川巍峨的城门时,心中那颗飘忽的心,也会在瞬间安定下来吧!

    当地人将富川老城称为“古明城”。据专家考证,富川古称“冯乘”,为避战乱县治曾长期设于相邻的钟山县境内。如今的富川县城所在地,原来不过是临水(富江)岸边一座小村寨。随着客商、官差南来北往日益频繁,这座既通陆路又通水路的村寨很快便热闹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盐埠、驿站。

    到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富江边这个驿站的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远在钟山的县城。于是,县太爷奉命迁址。

    由于时间仓促,新县城的城墙只能垒土夯筑,被人笑称为“土城”。到明万历年间,立稳脚跟的富川人改用青砖将城墙护砌起来。清乾隆八年(1743年),觉得青砖城楼还不够安全、气派,又改用大青方石砌筑。

    穿过幽暗的古南门拱道,向在城楼边闲聊的几位老人问路时,年过七旬的退休干部老唐热情起身,充当向导,一路详细地为我讲述老城的格局与变迁。

    古明城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东门叫“升平”,南门称“向日”,西门为“泰定”,北门曰“迎恩”。每座城门均以八百多块大青方石构筑,坚固异常。如今,除西门已毁外,其余三座城门基本保存完好。

    富川,当为广西保存古城门最多的县城!

    城门间以两条十字花街相连,街面随处可见用鹅卵石镶嵌的象征富贵的铜钱图案,象征幸福与光明的太阳图案,以及呈条幅放射状的车轮图案。据说,这是前人为了让后代牢记:祖上当年是乘驿车沿古道迁徙而来,在寻求财富与幸福的旅程中历经千山万水、千辛万苦……

    踩着街上一个个“铜钱”“车轮”信步走来,每过一百来米,便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木柱楼阁立于民居之间,造型颇似戏台。一问老唐,才知这叫灯楼,也称神楼。

    灯楼的功用在于挂花灯。按当地习俗,每到农历正月初十,街上居民不论贫富,只要家中上一年添了男丁,都要赶在凌晨登上灯楼,挂一盏写有新生儿生辰八字的花灯。谁家花灯漂亮、大气,谁家的脸上就倍增光彩。

    旧社会重男轻女,生女儿的家庭没有资格挂花灯。如今移风易俗,女孩家照样理直气壮上灯楼上挂灯。区别在于,男挂龙灯,女挂凤灯。

    老唐笑道:“如果正月初十到元宵节期间来富川,你就能看到灯楼上张灯结彩、龙凤呈祥,漂亮极了!”

    行至东面“升平门”分手时,听说我此次潇贺古道之行只重点考察了3个点,老唐不无遗憾地感慨道:“古道上底蕴深厚的地方还多得很哩!富川的福溪、油沐、秀水,八步的贺街、客家围屋,昭平的黄姚古镇,都各有各的精彩。有时间,你一定要继续走、继续看啊!”



上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