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少年可期 背靠强大的祖国
2019年2月15日,《科学》杂志刊登了一张“龙江二号”微卫星团队拍摄的“地月合影”照片,随后这张照片在国际主流媒体上广泛传播,英国《独立报》在报道中称“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棒的地球和月球合影”。团队由此备受国内外关注。

在哈工大,一大批航天领域的青年人才正茁壮成长。资料图片
“当我们听到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一次次地对我们说,他们收到了中国‘龙江二号’的卫星信号时,是最激动的。”韦明川说,“世界各地的卫星和无线电爱好者十分认可这件事,都希望参与‘龙江二号’卫星的信号接收,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公开信道,他们可以在预设时段内进行数据接收,甚至直接发送指令控制小相机拍照和图像下传,来自荷兰、德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爱好者们都有参与。”
在“龙江二号”完成使命受控撞月的网络直播中,一位父亲和一名大学生的留言深深触动了泰米尔:“我是一名无线电爱好者,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参与卫星的研制,我的孩子对此非常感兴趣,喜欢看你们的直播,希望有一天他能加入到你们中。”“正是受你们团队的激励鼓舞才立志航天,我今年已经考进哈工大了,也要加入你们。”
泰米尔说:“如果通过我们团队能激励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来,会让我们所做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在众多赞誉中,邱实最喜欢“中国航天版的‘少年可期’”。他认为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把团队放在了中国航天传承人的位置上。“我常常反思自己是否担得起这样的评价。应该说与学校老一辈航天人白手起家搞科研相比,我们所做的一切不值一提。但我希望能通过以后的加倍努力,做一些真正配得上这个评价的事情。”
从本科加入团队到硕士毕业离校工作再到博士入学重新归队,张冀鹞在磨砺中成长,他深深体会到:从前因兴趣使然而去做的事情如今已经变成了值得自己投身一生的事业。“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生身份参与研制卫星这种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变成了现实。”张冀鹞说,“从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如今探月工程等航天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短短几十年,深切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也激励着我们团队为未来的中国航天事业尽一份力。”
刚刚参与新技术试验卫星E星研制任务凯旋的胡超然对此也有同感:“2012年刚加入团队的时候,国内的大学还没有学生做卫星项目的先例。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越来越多,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现在很多高中生都有机会参与卫星项目。开始我们好几年做一颗星,现在一年做好几颗。”
在团队成员宿舍里,关于航天的印记比比皆是,其中一张“我们为梦想而生”的明信片格外醒目。少年可期,期待和祝愿这样一群年轻人都能实现自己的航天梦。
【#光明人才微调查#】
光明日报记者任欢整理
日前,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群大学生不仅挑战了“不可能”,还把梦想成功“做上天”!年少时期,你有过哪些异想天开的梦想,又为此付出过哪些努力?
@夏天的正能量:小时候立志长大了当一名作家,后来坚持从初中开始写日记,并且从大学期间开始坚持写博客。现在虽然并没有成为一名作家,但我已经爱上了写作。
@elf243rh:我刚上硕士研究生的时候胖到了200多斤,我要变瘦!后来,我用半年时间坚持每天下午游泳,晚上跑步,严格控制饮食,成功瘦到了170斤。
@革命尚未成功:从小就缠着老爸教摄影。上大学期间创办了一个摄影工作室,起步挺艰难的,好歹坚持下来了。打算明年毕业以后开一家电影主题餐厅。
@其实我是一个好人:听CNN和BBC,从大一到现在已经10年了,基本每天没断。当初是为了提高听力过英语四六级,一直坚持下来,是因为发现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一件挺酷的事。
@飞行棋: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宇航员,去漫游太空。现在却成了一名相关产业的工程师,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也感觉很值得。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0日 07版)
| 上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