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邕宁区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 扶贫典型 > 正文 |
覃捷:“枪杆子”到“笔杆子”,以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 |
2020年05月26日 15:29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胡瑞阳 |
|
覃捷到贫困户家中帮其办理产业扶贫奖补事宜。南宁市邕宁区委宣传部供图 广西新闻网南宁5月26日讯(通讯员 黄升模)“如果一颗子弹可以消灭一个敌人,那么一篇文章则可以击溃一支部队。”这便是部队政工工作的力量和魅力所在。回到了地方亦是如此,一篇好文章能够传递的正能量更是不可估量。“退伍不褪色”,他把部队的作风一直带到现在的工作岗位上。 覃捷,2011年7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2012年12月入伍,服役于武警广西边防总队北海支队,历任战士、副班长,服役期间,由于表现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优秀士兵”奖章、广西边防总队“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1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12月退伍,退伍后考取良庆区社区党建组织员。2016年9月考取邕宁区百济镇人民政府武装干事一职,成为一名公务员。因工作需要,2018年4月至今,抽调至南宁市邕宁区委宣传部。 从“枪杆子”到“笔杆子” 半路出家却炼成“能手” “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在大学里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覃捷,跟宣传工作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凭借着热情与兴趣,把自己炼成了一个新闻写作的“能手”。 2012年底,覃捷辞去国企的工作毅然入伍,从此与宣传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大学生当兵的人数并不太多,部队便将许多文字类的工作都交给了这个大学生“新兵蛋子”。2014年7月,第九号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北海市的前一天,覃捷不顾海上风浪颠簸,与支队官兵一起乘船到海上劝导渔民弃船上岸,记录下了人民子弟兵不顾生命危险帮助群众转移的珍贵画面。这个新闻在各级媒体和网络上刊载,展现了和平年代军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宗旨,获得了读者和网民的大量点赞和好评。两年的军旅生活,覃捷共撰写宣传报道文章280多篇,在各级媒体刊载300余篇次,是一名真正的“宣传战士”。 2016年9月,覃捷考取了邕宁区百济人民政府镇武装干事一职,成为一名公务员。当时,对他进行考察的组织部干部问他:“百济镇比较偏远,条件也比较艰苦,基层工作压力大,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当过兵的人,死都不怕,难道会怕苦?”覃捷坚定地回答。2016年,正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初期,乡镇的工作压力可谓“压力山大”。覃捷所负责的百济镇南华村不仅是全镇最大的行政村之一,还是贫困村,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不容小觑。走访贫困户,了解村里的产业发展需求、帮着村里跑政策,一年多的时间,他的私家车就跑坏了四个轮胎。 为了让扶贫宣传更接地气,提升“四力”,覃捷几乎每天都和村民、村干“泡”在一起,村里有种养技术培训,他有时间都会和农民一起听课。2018年4月,因工作需要,他抽调至邕宁区委宣传部工作。2018、2019年,他共撰写了近300篇千字以上的大通讯文章,被各级媒体刊登380多篇次。2017、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南宁日报社“优秀通讯员”奖。 从“城里人”到“村里人” 用情帮扶把贫困户当亲人 2017年,覃捷分配到了百济镇的5户贫困户,成为一名帮扶干部。虽然有了包村工作的经验,但自己独立帮扶还是让他遇到了一些困难。贫困户黄谷源,妻子因病去世,一个男人带着3个年幼的女儿,又不得不外出务工养活全家,3个女儿便分别寄养在了3个不同的亲戚家中,大女儿小思在南宁市上中专,3女儿小雪在钦州读初中。 为了帮助她们申请教育资助,覃捷亲自驾车到钦州市陆阳镇中学为小雪办理教育资助手续,并为小思办理教育资助、雨露计划等补贴。有人问:“这些事情让贫困户自己盖章了将材料寄回来就行,为什么要那么辛苦的亲自跑去?” “见了面,我可以和她们聊聊天,了解一下学生的思想动态,用我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好好读书。我亲自去帮他们办理,也算是让贫困户少跑路,减轻他们的负担吧。”覃捷每次走访贫困户,总是会在贫困户家坐坐,和贫困户谈谈心,聊聊家常。 目前,覃捷帮扶的5户贫困户都已经全部高质量脱贫。 从“扶贫”到“扶志” 深入基层强“四力”传递正能量 2019年春节期间,覃捷写的一篇《自力更生摘穷帽,欢欢喜喜过大年》文章在《南宁日报》扶贫专刊刊登,讲的是贫困户赖启欢自力更生、另辟蹊径开展特色种植油茶果,实现了长期脱贫、稳定增收的先进事迹。 刊登的第二天,覃捷在走访贫困户时便将这份报纸送到了赖启欢的手上。“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名字能在党报上出现,虽然我现在六十五岁了,但我一定继续努力干,绝不能给自己丢脸,更不能给帮扶干部丢脸!”赖启欢激动不已,让家人都围过来一起看。 “一个农民的先进事迹能够在报纸上刊登,是他这辈子都不敢想的事情,农民都是很朴实的。”覃捷说,如果说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一场“事故”,那么每一户贫困户脱贫都是一个“故事”,宣传的力量不可估量。 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覃捷写下了不少有分量的扶贫文章。2019年3月25日,《无声世界奏响追梦最强音——广西南宁市邕宁区南华村脱贫户梁增夫妇的奋斗故事》在经济日报头版刊登;《放牛郎的初心,贫困户的福音——记广西南宁邕宁区那楼镇大朗肉牛养殖基地黄廷放》和《让父老乡亲生活得更好——广西南宁邕宁区南华村吸引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在中国县域经济报刊登。不仅如此,他采写的新江镇新乐村吴茱萸基地的系列报道被《中国扶贫杂志》采用,并多次登上自治区扶贫简报,新乐村也成了邕宁区的脱贫攻坚“明星村”。 “在部队里,我是人民子弟兵,我为人民服务;回到地方,我是人民公仆,我依然为人民服务。”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覃捷依旧像一名“战士”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战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实现着一名退役军人的人生价值。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