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以深化改革谱写糖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骆万丽 黄 正

    核心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糖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19年2月,经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绘就了全区糖业高质量发展路线图,开启了全区糖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新篇章。

    一年多来,全区各地各有关部门、各制糖企业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提高生产能力、保护蔗农权益、放开甘蔗市场、兼顾地方利益、整合加工能力、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做大蔗糖产业的目标,坚持有利于糖料蔗基地建设、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企业做优做强的原则,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积极稳妥推进糖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糖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糖企竞争力稳步提升,蔗农权益得到较好保障。广西糖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笃定前行。

    1 订单农业全面实施 市场新活力不断激发

    点击进入平台,每份合同对应一个二维码,轻轻一扫,合同签订情况、蔗农信用等数据一目了然......2019年7月5日,中国东信与泛糖科技共同承建的网上订单农业平台完成在防城港市上思县的试点工作并向全区推广。2019/2020年榨季平台系统录入合同近40万份,覆盖蔗农56万户,覆盖种植面积1100万亩。 

    “2020/2021年榨季,订单农业平台再次升级,推出无纸化线上签约、地块采集功能。”据泛糖科技有关负责人介绍,无纸化签约从合同源头规范信息数据,有利于后续的合同管理与履约管理工作;地块采集功能通过对地块的采集与标注,与对应蔗农进行关联,有效从源头遏制一地多签等问题发生,为甘蔗良种补贴政策的推行与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深化糖料蔗购销体制改革,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规范化订单农业,是广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糖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我区制定实施《广西糖料蔗订单农业管理办法(试行)》,规范订单农业开展,按照“签得下、核得准、管得住”的工作思路,通过制定规范订单合同文本、广泛宣传动员、及时总结推广试点县区工作经验,扎实推进订单农业合同签订、核准备案、建立三级调处机制等工作,订单农业基本实现全覆盖,糖料蔗购销走上了市场化道路。

    2019/2020年榨季,全区签订糖料蔗订单合同44万份,签订率99.7%,榨季收购秩序总体良好。制糖企业竞争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按合同要求及时兑付蔗款。截至2020年5月31日,蔗款兑付率达99.96%,同比提高20.43个百分点。广大蔗农“手中有订单,种蔗心不慌”,种蔗积极性明显提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农企关系逐步形成。

    2 糖料蔗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降本增收成效初显

    糖业是广西在全国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家底”。但近年来,“甜蜜的事业”却夹杂着苦涩。糖料蔗种植成本长期居于高位,使得我区糖厂原料蔗成本占食糖总成本的七成左右,制约了糖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要对标全球糖业发展先进水平,针对糖料蔗生产成本高等突出问题,集中攻坚,重点突破,补齐短板。”——一年多来,以深化改革为导向,以降本增效为目标,以“双高”基地为依托,全区各地加快糖料蔗基地建设、加快糖料蔗良种育繁推广、全力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夯实了糖业发展基础,筑牢糖业“第一车间”。

    崇左市针对当前糖料蔗生产劳动力不足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组织农机户、合作社以及其他农机服务组织开展糖料蔗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作业,提高糖料蔗机种和机收水平,有效降低原料蔗生产成本和破解劳动力不足问题。2019/2020年榨季,崇左市以入厂蔗1671.16万吨、混合产糖216.79万吨继续稳居全国设区市首位。

    来宾市糖料蔗良种推广实现全覆盖,建立糖料蔗良繁基地11个1.65万亩,“双高”基地规模达到了107.52万亩,2019/2020年榨季,糖分平均达15.31%,混合产糖率平均达13.56%。

    目前,全区已经拥有大马力拖拉机、种植联合一体机2000台,植保无人机330台,收获机拥有量超过1000台,机械化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全区“双高”糖料蔗基地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8%,其中机收率15.8%。

    2019年底,国家和自治区出台重大扶持政策,2020~2022年对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进行补贴,补贴资金中央和地方各承担一半。其中脱毒、健康种苗补贴标准为350元/亩,每年补贴约15.52亿元,补贴金额合计46.55亿元。2020年,全区糖料蔗脱毒、健康种苗新植面积达400万亩。对耕、种、管、收、运各环节机械化进行全程补贴,高效机收基地实行以奖代补,补贴金额合计24.82亿元。

    据统计,2019/2020年榨季糖料蔗种植面积达1126万亩;按照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和水利现代化的要求,全区“双高”基地累计完成土地整治面积502.46万亩,“双高”基地由整合前472.26万块地归并为46.78万块,万亩连片片区达28个,提前一年完成“规模经营化”目标,完成水利化建设287万亩;“双高”基地良种覆盖率达100%;已建成“双高”基地平均单产高于非“双高”基地1吨以上;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11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并将非“双高”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2019年、2020年共建设101万亩。

    3 “加”“减”并举优化结构 产业升级取得新突破

    为推动糖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我区一方面对落后产能做“减法”,一方面,为先进生产力做“加法”,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自愿为原则,推动制糖企业战略重组以及糖业全产业链延伸取得新突破。

    关停并转,壮大龙头企业——

    湘桂糖业、南华糖业和东糖投资联合重组欧亚糖业,制糖企业集团减少到10家,年制糖能力超百万吨的企业集团达到6家,2019/2020年榨季6家超百万吨制糖集团的产业集中度提高到81%;关停百色甘化,河池环江、怀远,钦州钦江、犀牛脚等糖厂,淘汰压榨能力24500吨/日,在册糖厂减少到87间,有效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益,南宁糖业河池区域糖厂吨糖含税成本由2018/2019年榨季6886元/吨下降到2019/2020年榨季5732元/吨。

    改造升级,注入发展新动能——

    深入开展全区糖厂“对标定标追标”专项活动和“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以新技术新动能重塑糖业发展新优势。目前,全区三分之一的糖厂配备了自动包装码垛、甘蔗自卸等智能化较高的设备,崇左东亚糖厂、南宁糖业明阳糖厂、广西广业贵糖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糖厂制糖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减员增效成效显著。2019/2020年榨季,预计全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升,吨糖不含税销售成本比上榨季下降230元以上,蔗渣打包率、吨糖耗标煤等指标明显进步。

    延伸链条,打造产业集群——

    目前,我区食糖精深加工产品已接近20种,精制糖、红糖、冰糖等生产规模逐步提升,其中冰糖生产能力超过15万吨,全区首条出口糖果生产线预计今年三季度投产。副产品综合利用进一步深化,酒精生产逐步转向酵母及其抽取物生产,蔗渣制浆由造纸转向生产高附加值的绿色环保餐具,全区蔗叶利用量约175万吨,利用率25%;广西·中国糖业产业园建设开枝散叶,园区累计建成投产项目21个,完成投资38亿元,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9.4亿元。

    4 科技创新催生“老树新枝” 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自从1995年成为全国最大产糖省区以来,我区糖业已连续20多年占据我国糖业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糖业这个传统优势产业面临日益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为推动糖业“二次创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我区通过健全完善糖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协同创新,让传统糖业“老树新枝”,焕发出新的活力。

    大力推动糖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甘蔗良种选育、工程技术中心、机具研发、制糖加工工艺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等,我区加大科研投入,安排1亿多元科研经费,组建了广西糖业研发中心和广西糖业工程研究院,建成广西大学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广西甘蔗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自治区级甘蔗良种培育中心9个、甘蔗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11个,通过平台建设和项目带动,糖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强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产业化。通过与中科院、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区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一批新技术在我区落地并实现产业化,甘蔗醋、朗姆酒、益生元、反刍饲料、滤泥饲料等一系列新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智慧糖业建设步伐加快,北斗卫星定位技术与糖业深度融合,全区糖业应用的北斗终端数量超过了1.5万个;我区自主研发的桂糖、桂柳系列优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2019年全区甘蔗良种覆盖率达93%,广西自育甘蔗品种覆盖率达66%;适宜我区地形地貌的甘蔗机具研发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广西柳工、洛阳辰汉、中联重科等3家企业分别在扶绥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基地”的集机具研发、销售、维修、培训为一体的农机服务中心;科技创新推动糖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向纵深发展,部分糖厂已达国际一流水平,加快了我区糖业现代化进程。 

    5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为糖业发展提供强支撑

    2019年11月,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联合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成立金融服务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凝聚各方合力,通过“建机制、保供给、搭平台、降成本”等多项举措,实现糖业全产业链融资“总量增、结构优、产品新、利率降”。

    金融“甘霖”解了“甜蜜事业”资金之“渴”,助推全区糖企甘蔗款兑付率超过九成,有力支持广西蔗糖产量再度突破600万吨,为2019/2020年榨季圆满收官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

    以建立常态化金融服务机制为突破口,一年多来,我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为糖业发展提供强支撑: 

    制定实施《广西糖业风险资金管理办法》《广西食糖临时储存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和完善糖业风险调控机制;

    出台《关于金融服务广西糖业全产业链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金融支持糖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破解糖企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困境;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2019年,自治区财政追加5200多万元,开展制糖企业50万吨食糖临时储存,帮助制糖企业解决30亿元流动资金;追加安排9220万元专项用于制糖企业融资贷款贴息;将糖料进项税扣除标准由8.22吨提高到8.63吨,有效降低企业税负压力;

    泛糖电商交易平台自2019年7月正式上线运营以来,累计注册客户数438户,累计交收食糖100多万吨,在销售领域的影响力逐步提高;

    推进糖业标准体系编制工作,已完成90多项糖业标准,基本构建了涵盖农、工、贸一体的糖业标准体系。

    改革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起点上,广西糖业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实施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深化糖业改革发展为主线,认识再提高,改革再深化,产业再提升,科技再创新,体系再筑牢,支持再加大,奋力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本版图片由自治区糖业发展办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