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那坡县推出多项措施扶持贫困户种桑养蚕

蚕茧收购稳住销路

雨大、坡陡、路远、弯多,到大山里的平孟镇那万村上楼屯很不容易。七弯八拐,一幢水泥房矗立路边,这是贫困户农氏花今年新建的,有120多平方米。

农氏花正在屋内避雨,手机响了。一瞧,“小蚕代订群”来消息了:“第三批秋蚕要报啦”“帮我报10克”“报4克”……农氏花连忙发了条消息“我报6克”。上一批蚕茧刚卖,赚了1660元,农氏花说:“销路不愁,我就能放心地买蚕种搞养殖。”

说起来,4月初农氏花还打过退堂鼓。当时她吭哧吭哧把蚕茧扛到镇上,满以为能有个好收成。没承想,往年二十五六元一斤的收购价,今年只有十二三元。受疫情影响,市场对蚕茧需求不旺,价格持续低迷,农氏花只好把蚕茧扛回了家。

恰在此时,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发宣传单,除了提醒做好疫情防控,还带来一个好消息:县里落实蚕茧收购保护价政策,最好的一等化蛹蚕茧每斤20元,差价部分由县政府和蚕茧收购企业各承担50%。截至目前,那坡县内丝绸企业以保护价收购一级茧237.4万斤,支付差价金额208.34万元。

不仅如此,县里还鼓励创建村级便民服务公司,搭建平台代销代购,很多村落相继建起了蚕茧收购站,蚕农就近即可交易。

一个稳字暖民心。那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农有敬说:“‘价高随行就市,价低保护收购’,这些政策有利于打通销售堵点,调动农民积极性。”

从年初到现在,农氏花已经养了7批蚕,卖了1.3万多元。这新来的6克蚕种,大概有小蚕一万多只,要是喂养得当,能结茧六七十斤,一个周期,20天就能有收获。农氏花说:“这样帮我们,贫困帽一定能摘!”

纺织加工带动就业

并丝、捻丝、接线、下线,马玉奇熟练地操作着倍捻机。说起工作,她头头是道:“倍捻就是把机器上的纱线捻成绳,经纬线各有不同。一般说来,经线细纬线粗,经线密纬线疏,低捻接头要打结,高捻接头不打结。”

马玉奇是城厢镇永乐村的贫困户,去年在那坡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培训了3个月,眼瞅着好光景就来了,疫情发生后又没了活计。“难不成再去打零工?一个月好赖能挣七八百元。”她犹豫不决。

公司却没让她失望。3月一复工,公司负责人刘建云就招呼她们上班了。靠着车间老师傅们传帮带,马玉奇很快就胜任了倍捻员这一工作。月底拿到2700元工资,她高兴得心里乐开了花:“公司离家就两里路,不光钱挣得比以前多,还能照顾两个孩子。”

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是粤桂扶贫协作项目,得益于深圳市龙岗区的支持,那坡蹚出了龙头企业带动就业帮扶的路子。刘建云说:“公司设立的车间,已经被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截至8月,车间已安排那坡县当地劳动力407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3人。”

破茧成蝶。如今,桑蚕产业已覆盖到全县9个乡镇127村,2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此受益。上半年,那坡县鲜茧产量3129吨,产值1.12亿元。

(原载9月26日《人民日报》)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