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秸秆综合利用的广西“密码”

强化能力提升,促进利用高质量发展

“把握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点、难点,探索形成一批区域特色、基地带动、规模发展、多产业融合的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典型,进一步提升了广西秸秆产业化利用能力,促进了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高质量发展。”莫宗标说。

据了解,目前广西已形成了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十大模式:“秸秆还田循环培肥”“秸—饲—肥种养结合”“秸—沼—肥能源生态”“秸—菌—肥基质利用”“秸—饲加工”“秸秆—基质—肥料循环利用”“秸秆覆盖栽培循环”“秸秆燃料化循环利用”“秸秆养殖垫料肥料化循环利用”“水稻秸秆原料加工利用”。在秸秆直接还田、饲料化利用、能源燃料、基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技术突破,并在各地进行了推广应用。

为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的推广力度,2020年底,《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汇编》出台,推介发布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五料化”利用技术15项、收储运典型模式4种,为推进全区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收储运体系建设提供了样板。

全区各地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涌现出许多好做法、新办法——

南宁市印发《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在各县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

柳州市生物质发电厂与农户签订合约,安排专业工作队进田机收甘蔗尾叶,实现了农户无须作业成本、企业免费获得秸秆、蔗叶离田作业专业化、秸秆资源被有效利用“四赢”。

钦州市成功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种植和“稻—稻—菌”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养殖企业收购秸秆进行饲料化利用实现过腹还田。

贵港市引进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监管系统,有效解决了农机秸秆作业面积核算、人工测量成本高且标准不一等问题。

来宾市兴宾区由政府统一出资打捆回收蔗叶,解决了蔗农的后顾之忧。

全区各地通过加大对成熟使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大大提升了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和收储能力,企业、农民科学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热情大为高涨。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