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
百年来首件!山西天龙山石窟被盗佛首从日本回流 (2) |
2021年02月12日 10: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韦幸文 |
|
摄被盗前后历史照片 国家文物局供图 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组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开展实物鉴定,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文物测试分析与健康状况评估。 佛首长33.7厘米,宽30.4厘米,高44.5厘米,重55.5公斤。科技检测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佛首石材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构成,符合天龙山岩体特征,内部一致性较好,无显著裂隙发育。顶部和耳部发现彩绘痕迹,推断佛像原始状态应有彩绘。鼻翼及鼻梁部位存有有机材料,推断有修复经历,与鼻翼修整情况相契合。 经研究,与1922年3月拍摄的《天龙山石窟》图版35和1923年10月拍摄的《天龙山石窟》图版41所示第8窟北壁佛龛内佛像的原状图片相比较,佛首脸型、五官、形神高度吻合,特别是右脸颊的斑驳痕迹,从右眼睑下向右耳延伸扩展的形状,与实物完全一致。佛首面部的一些细微特征,如右腮小的斑点和颈部风化形成的边缘,两者亦一致。依目前石窟保留痕迹历史图片推测,佛首被盗凿后,其背面、鼻翼均经过修整。 经实物鉴定、科技检测并与历史照片比对,专家一致认为,该佛首源自天龙山第8窟北壁佛龛内佛像,应为1924年前后被盗。第8窟为天龙山石窟唯一有明确开凿纪年(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且规模最大的石窟,该尊佛首肉髻低平,脸庞圆润,露出笑容,雕刻技术娴熟、表现手法细腻、时代特征鲜明,具备北朝晚期至隋初的显著特征,是研究天龙山石窟乃至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外景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供图 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流的天龙山石窟佛雕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是中原地区代表性佛教石窟,在中国石窟雕塑发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商会”驱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超过240尊雕像被盗,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盗运境外,现收藏于日本、欧美博物馆以及私人手中,破坏程度在中国石窟寺中最为惨烈。此次回归佛首,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到祖国的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高度重视石窟寺保护工作。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召开全国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加强了石窟寺保护利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将天龙山石窟等重要石窟流失文物,确定为近期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主攻方向,主动监测协调撤拍,成功促成佛首回归祖国。 国家文物局将会同有关方面,践行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国际共识,在具备安全条件前提下,将佛首送回天龙山石窟,在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收藏展示。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