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区域 > 正文 |
【兵心永向党】施儒忠:军魂不改 扶贫战场显英姿 (3) |
2021年06月18日 16:54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洪妦源 |
|
向脱贫最前沿攻坚克难 2017年,板路村还有1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像样的水泥路,村内环境“脏、差、乱”,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家畜饲养和外出打零工,群众饮水不卫生,甚至有些村民患病无钱医治等现状,这一切都深深刺痛施儒忠的心。 扶贫先识贫,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每天需要步行往返15公里,用最快时间完成1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摸底工作,并结合村实际,明确“思想扶贫”和“设施建设”双车道并行的扶贫新路子。 思想扶贫要怎么做?走进农户面对面,坐在一起心交心,是施儒忠的决胜秘籍。他经常自掏腰包,买些菜、肉、零食,上村民家做客,拉拉家常,聊聊生活,讲讲最新的扶贫政策,谈谈最近的扶贫项目,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彼此关系,扭转村民的观念。 “过去村民观念保守,‘等、靠、要’思想严重,‘好吃懒做’现状不少。”施儒忠说,他积极与广东老板对接,鼓励青壮年群众外出务工,先后动员100多名群众到广东打工,200多名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 如外甲屯施会泰,其妻长期患病,子女就读,生活十分困难,居住在离村路不通500多米的危房,施儒忠十分关注,先后10多次入户做思想工作,千方百计动员其外出务工。2017年起,施会泰终于外出务工,“钱袋“终于涨起来,在施儒忠为其争取上级危改资金2万4千5百元的基础,动员施会泰户搬移到村道边自建占地80平方米两层半的楼房,并已精装修。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外出务工年收入达500多万元,成为全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村容村貌最佳切入点。2017年以前,村里仍然还有5个自然屯未开通砂石路,全村全部未通水泥硬化路,每逢雨季,严重影响群众的出行和产业发展,各自然屯间的便道不完善,部分自然屯排洪、排涝设施需维修,耕地灌溉设施不足,农作物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不稳定,部分农户饮水还需肩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致使群众脱贫致富难上加难。三年来,施儒忠多方争取资金,修通屯级水泥路13条17公里,兴建村集中供水水池12个,架设饮水钢管33200米,兴建家庭水柜11个,修通扶贫产业路12条24公里,兴修三在光灌溉水利工程6条1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30处。实现“屯屯通水泥路”目标,如今走进板路村,昔日尘土飞扬的通村道路变成平整通达的水泥路,木房变成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村屯环境大改变。 “思想扶贫”与“设施建设”效应,有力推进其他脱贫攻坚工作开展。2020年底,全村174户贫困家庭全部脱贫,735人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57.4%降为0。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