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小康圆梦 > 要闻聚焦 > 正文

“走进乡村看小康”系列报道⑦|新田村:文明实践引领乡村大变样 (1/0)

2021年07月21日 07:32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潘云锋 覃科棵 编辑:罗珊珊

图片载入中,请稍候...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潘云锋 通讯员 覃科棵

果园建村边,栈道绕碧湖,村居成民宿,园中传笑语……近日,记者走进浦北县龙门镇学塘村新田自然村,但见青山环抱、村庄整洁、景色如画,处处呈现出浓浓的乡村文明气息。

“以前,我们村这一片都是废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能有今天的变化,离不开党建的带动,离不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引领。”谈起乡村的变化,新田村党支部书记温秀善说出了个中缘由。

新田村是龙门镇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山村,距离集镇14公里。全村共有农户56户253人,其中中共党员5人。由于贫困落后,该村过去一直鲜为外界知晓。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引领下,新田村大胆改革创新,将党支部建到自然村,并发动村中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经济能人等,成立了村民理事会、民情民意收集和民事代办站、监督委员会等机构,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建设,实现了乡村大变样,一跃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热情高涨,纷纷捐资捐款、投工投劳,主动拆除自家的危旧房,迅速掀起了一场‘乡村革命’。”温秀善说。

在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中,全村累计捐款超过10万元,累计拆除危旧房和废弃建筑50多间,清理维修水沟600多米,同时引进项目资金,建设了环村路、篮球场、党员活动室、观光栈道、中心公园等基础设施,统一改造了51户房屋立面,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田村被评为钦州市“美丽村屯”。

在此基础上,新田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通过举办道德讲堂、开办道德超市、强化党员示范等,引导村民群众共同遵守村规民约,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时代新风。

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面对村里产业少、三荒资源多的问题,新田村抓住政策机遇,成立了浦北县新水田园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村民以资金或土地入股的方式,流转村中27亩废弃土地建设大型集体观光鱼塘、流转90亩土地发展黄皮果种植产业、流转30亩土地发展养鸡产业,将13间闲置旧农房打造成精品示范民宿,成功引进了规划面积50亩的“心甜·竹园养生体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等,大力发展“采摘+垂钓+烧烤+共享厨房+民宿”的乡村旅游业,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产业发展给村里带来的收益日益明显,光养鱼一项,年产山泉草鱼2万多公斤,年获利20多万元。”新水田园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温秀侦说,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8万元,较上年增长了20%以上。

腰包鼓了,村民的生活品质随之提高。新田村在完善村级文化设施的基础上,组建了篮球队、健身队、舞蹈队。每当夜幕降临,新田村文化广场总会传出动人的音乐,闻声而来的村民们聚集在一起,或打球或跳舞或健身,成为乡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美丽的新田村 李海泉摄

美丽的新田村一角 王振钊摄

■记者手记

脑袋“富” 口袋“鼓”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脑袋“富”,口袋“鼓”。文明的乡风是一种软实力,能改善群众精神风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也是一种硬实力,可促进产业发展,助推经济建设。

新田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引领下,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加强乡村风貌改造,建设“美丽村屯”,发展乡村旅游,昔日脏乱差的偏僻小山村实现大变样,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游客纷至沓来,乡村经济得到发展,村民收入大幅提高,过上了小康幸福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其精神需求。通过乡风文明建设,真正让乡村百姓富起来、精神文明强起来、乡村生活美起来,以高质量的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振兴走向胜利。

( 1 / 0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