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走进乡村看小康”⑬毛塘村:落好党建“关键子” 激活致富“一盘棋”

“走进乡村看小康”系列报道 13

卢彬彬 李立群 覃丽玲

“好男不找毛塘妹,好女不嫁毛塘仔。”这是流传在来宾市兴宾区桥巩镇的乡音俚曲。彼时的毛塘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特困村,201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户23户100人,村集体经济为零,村党总支连续三年被认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短短4年,在驻村第一书记檀春梅和新一届村党组织带领下,毛塘村迅速发生变化,发展产业、精准施策,不但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被评为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毛塘脱贫摘帽之后,檀春梅又带领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投入乡村振兴工作,利用村委闲置土地招商引资。引进了大笨猪木业等数家江浙企业,如今该村企业年产值超4亿元,吸纳了大量当地劳动力就业。2020年,毛塘村村集体经济规模超过40万元。

“换了‘领头羊’,村里的风气就为之一变。”回忆起毛塘村的嬗变,脱贫户兰合甲说,从2016年起,第一书记檀春梅和新任村委委员们坚持每周3天一起走家串户,经常与群众一起话发展谋出路。“群众思想不通,我们就不走。”檀春梅说,4年来,自己和村里的党员常自掏腰包买酒买肉到贫困户家做工作。如今党员到群众家共吃共劳作、谈心话发展的风气已经成为“毛塘规则”。

桥巩镇党委副书记蒙信礽说:“‘毛塘现象’已经成为兴宾区乃至来宾市固本强基,打造肯干、能干基层党组织的典范,我们要认真学习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继续推动力量下沉、管理下沉、资源下沉,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今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兴宾区提出,进一步选好配强“领头雁”,打造“全科能力、全天在岗、全员入户、全情知晓、全心服务”的全能型新时期驻村第一书记。接过接力棒,新任毛塘驻村第一书记韦志强说:“‘进村狗不叫、群众问不倒、干活茧不掉’,这是上一任第一书记檀春梅扎根群众留下的好口碑,我要向她学习,紧紧依靠党组织,发动群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记者手记

选准“领头雁”带来的质变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直接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好“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通过固本强基,毛塘村用短短4年时间,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特困村”两顶帽子,获得了“脱贫示范村”“首批自治区级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荣誉。这是当地党委政府选好“领头雁”配齐“排头兵”带来的变化。

采访中,记者看到,4年来,在上级党组织和后盾单位的支持鼓励下,毛塘村培养出一支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的“先锋队”。他们以身作则、不负韶华、不断冲刺,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完成从“不想干”“不会干”到“试着干”“干得欢”的转变。他们传导政策及时精确、扎根基层实干苦干。

“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好。”说起村委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村民们对记者竖起大拇指,语气中满是自豪。“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这就是实干的“毛塘经验”。

落好“关键子”,激活“一盘棋”。采访愈深入,这样的感触就愈清晰。毛塘村原来的贫困户、如今已是村监委委员的兰合甲激动不已:“党就是‘主心骨’,让百姓的生活实实在在有了依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