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城市中的人行天桥,连通了道路两旁的人流车流,是协助居民安全出行的便利之桥。然而实际上,并不是每座人行天桥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本该有的功效。
据报道,近年来,南宁市相继在市区部分路段、快速环道、城市新区等处建设人行天桥。有网民反映,在已经投入使用的人行天桥中,有的设置了电梯,有的却要爬楼梯,不利于老人、小孩,特别是携带笨重行李的行人上下;有的人满为患,有的则是居民嫌距离远,宁愿不顾危险横穿马路也不愿意走。
本来,在存有资源的情况下,如何盘活并最大化利用,才是正常的思维,然而,对于部分“不受宠”的人行天桥来说,熬得了风吹雨打,却讨不得群众喜爱,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失去价值,确实让人唏嘘。
为了能够物尽其用,更为了缓解市民“过街难”问题,不少市民对人行天桥的建设提出意见与建议。有的在选址上,有的在设计上。笔者发现,对于是否增设电梯这件事,网友明显持有不同态度。部分网友认为,老旧小区五六层楼梯都能爬,人行天桥为何不可以?增设电梯是助长惰性,也不符合当前节约用电的倡议。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建议增设电梯是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老弱病残等。
诚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论增设与否,双方都有自身的思考和立场。但对于争论人行天桥应该怎么建这件事来说,引发讨论、引起关注的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动画片《寻梦环游记》里面有一句话,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唯有遗忘才是。对于一座桥来说,亦是如此。如果没人讨论,更没人提出建议,价值得不到发挥的人行天桥,自然而然会在“沉默”中逐渐被淘汰。只有发现了弊端和不足,才会有力量去敦促修正和完善,人行天桥才会逐渐汇聚人的气息。
至于谁对谁错,实践自会证明。正如住建部门表示的,会充分考虑市民和网友的意见和建议,未来过街人行天桥的建设将更凸显人性化设计。
譬如,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特别是汽车站、火车站等地,保障电梯的数量,以便携带行李的旅客出行;多设置封闭式的隔离栏,进行人车分离,引导行人走上过街天桥;或者是,无法保障电梯的情况下,尽可能配备无障碍坡道,为行动不便,以及骑行电车、自行车等群体提供方便。
一个有温度的城市,是海纳百川的,更是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需求的。小小的一座人行天桥,其实只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管理者对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响应度。相信这座汇聚不同意见的人行天桥,必然会在岁月中不断为群众擦亮幸福的底色。(常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