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民生服务 > 正文 |
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上走前列作示范 |
2021年11月18日 07:47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编辑:洪妦源 |
|
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习近平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各族群众情同手足、守望相助。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牵挂在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再次殷殷嘱托:“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多年来,广西各族群众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民族团结,像爱护生命一样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民族工作,持续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今年1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奋力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如今的八桂大地,团结之花处处绽放,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局面,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多元一体,孕育中华民族。 我区各级党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防城港市尚义村,位于十万大山南麓中越边境,壮、瑶、汉等多个民族世代居住在这里。近年来,尚义村在村支书林成宝带领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产业兴村促发展、团结兴村促融合,走上了“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奋进之路—— 党支部引领全村100多户村民参与益智、砂仁的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引入客商投资发展小龙虾养殖,并引导村民共同参与;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发展鸡鸭猪等养殖户;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硬化6条村道,建设饮水工程6个,新建了村委办公楼和一座桥,硬化边境巡逻路7公里;依托地理优势资源打造青龙岭边境旅游观光点。 如今的尚义村,产业兴了,路修通了,村庄美了,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边境线上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之花并蒂绽放。 “众‘呗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城乡面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新兴社区老年协会会长、老党员李月明,多次深入社区,用壮语给群众讲党史、颂党恩。 隆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紧密结合。该县成立少数民族语言党史讲师团,用苗、彝、仡佬族语言宣讲党史;在当地电视台开设壮语、苗语讲党史栏目,目前已播放22期。“专家们用本地话讲党史,我们听得懂,听得亲切,增强了我们对党的感情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群众纷纷点赞。 走进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这里聚居着壮、维吾尔、满、瑶等20个民族的居民,人们和谐互助、亲如一家。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党委书记谢华娟介绍,社区以服务辖区少数民族群众为重点,着力打造中华中路社区“民族情深党旗红”党建品牌,有力地推进了社区党建与民族工作互融互促、协调共振。“社区利用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等平台,解决少数民族同胞‘急难愁盼’问题,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繁荣民族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在柳州市鱼峰山公园,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鱼峰歌圩”常年开展,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广西歌王、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柳州“鱼峰歌圩”代表性传承人陆连芳,几乎每个周末都和山歌爱好者聚在鱼峰山下以歌会友。“来拜师学艺的,除了壮族,还有苗族、瑶族、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群众。”她说。 柳州是壮、汉、苗、瑶、侗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如今,“鱼峰山下对山歌、雀儿山脚吹芦笙、龙潭公园跳瑶舞、社区居民打油茶”的和谐场景,在这里处处呈现,各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交融发展。 我区搭建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精心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全区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向基层延伸,形成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和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群众文化新格局。 每年“农历三月三”,广西各地的歌圩里,身着盛装的各族群众,对起山歌,互抛绣球,弹响天琴,跳起竹竿舞、铜鼓舞、踩堂舞、多耶舞……欢声笑语洋溢在壮乡大地上,其乐融融。 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壮族文化展”“铜鼓文化展”“五彩八桂”等陈列展,体现八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要坚持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致力建成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走向世界的民族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该馆馆长梁志敏表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广西始终把推进民族文化繁荣作为主要内容,建设各民族共享共乐的精神家园。 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成为展现民族文化魅力的盛会;电影《刘三姐》风靡海内外,“印象·刘三姐”首开国内大型实景演出先河;《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碧海丝路》《百色起义》《血色湘江》等舞台精品迭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连续举办22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兴安灵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柳州螺蛳粉等6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中交融创新,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加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四梁八柱”。今后要努力创作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