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以优异成绩迎接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 > 各领域成就 > 正文 |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西 (2) |
2021年11月20日 07:41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编辑:韦幸文 |
|
法治引领,筑牢平安广西基础 11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法治宣传教育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区推进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区的又一成果。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近5年来,我区发挥法治对平安建设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让法律制度成为守护平安的坚固盾牌—— 2020年,面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场大考,我区以法治为着力点,出台《关于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意见》,提出了10个方面34条硬核措施;自治区高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明确对14类涉疫情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法治是稳定人心的锚,法律制度越完善、规则意识越牢固,平安建设的基础就越稳固、效果就越持久。我区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初步形成广西特色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实现了村(社区)一级全覆盖。 全区各级各部门直面人民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盲点,通过“以点带面”,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质升级—— 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试点,实行自治区、市、县三级政府集中办理复议案件,探索出“三个首创”工作经验; 在全国率先推行自治区、市、县三级旅游、公安、工商、交通运输、物价等部门联合执法模式; 实现行政执法公示全区覆盖;实现行政裁量基准广西全覆盖; 将区、市、县三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纳入广西法治政府建设绩效考评;将学法用法考试纳入国家工作人员年度考核; 深入开展全区执法不公、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等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专项整治,深化文化市场等5个重点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各地各部门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批在全区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法治品牌和亮点—— 2020年,南宁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崇左市“优化法治通关环境助推边境贸易发展”项目,获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示范县和示范项目;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以“法治政府建设+政法工作示范创建”为抓手,推出“法润民心”等98个示范培育品牌; 北海市首创网上全民监督营商环境,全市305项行政许可事项平均法定办结时限从24.2天压缩至4.5天,破解“审批难”; 梧州市首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为依法行政保驾护航,剑指领导干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承诺、拍屁股走人”现象,杜绝“权力任性”,经验获全国推广。 治理创新,“小确幸”汇成“大平安”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激活社会细胞。 南宁市江南区首创“逢四说事”协商工作机制: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每月逢4日、14日、24日或星期四,在议事场所组织社区党员群众说事议事,共同解决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的协商治理模式。 “居民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说事员反映给社区,在‘逢四说事会’上统一商讨并解决。”江南街道二桥西社区71岁的老人黄亚凤表示。如今,“逢四说事”已在江南区全面推广。 钦州市钦南区文峰街道党工委组建“党建红网格”,把在职党员、驻辖区单位成员、支部委员、优秀党员纳入网格管理员队伍,参与社区楼栋人员管理、环境卫生治理、安全隐患排查、楼栋单元消毒、建言献策等为民服务工作。 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通过“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让驻村法官成为政策法律宣传员、矛盾纠纷化解员、幸福乡村指导员、脱贫致富信息员、扫黑除恶联络员。 近年来,我区政法机关全面推行“三官一律”工作制度,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通过“下沉”“上门”服务,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服务。 在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全区政法机关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科技手段,打造“全域政法”工作机制,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高效便捷、集约集成政法服务的新期待新需求—— 自治区检察院建设全区三级检察机关12309检察服务“实体大厅+网络线上+手机掌上+热线电话”四位一体检察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检察服务; 自治区司法厅推进“互联网+法律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覆盖;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探索建设全链式电子数据公证模式; 自治区公安厅互联网+公安政务平台实现282项业务在线申报、预约、办理;户政、出入境管理、交管等3大警种17项公安业务实现通办一体化自助服务;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通过细化督促立案专项行动、纠正错案专项行动、整治社会治安重点问题专项行动、化解重大疑难案件专项行动等,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今天的八桂大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稳如磐石的平安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局面,由此迸发出勃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