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即将翻页,相比于农历春节,阳历新年最大的仪式感要数“换日历”。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传统日历市场日渐冷清。而“碎片化”阅读的文博日历、手摇轮组的机械盲盒日历、3D立体纸雕日历相继出现,日历的“颜值”和功能悄然发生变化。(12月24日《南国早报》)
日历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物件之一,新旧日历更替出现,无论是摆在桌面可亲手触碰的实物,还是通过电子设备展现的虚拟物,其中承载的都是人们过往的记忆,也在日复一日的岁月年轮中见证了家国的兴盛、时代的发展。
对于日历,有人喜欢传统风格,也有人喜欢个性定制;有人喜欢3D立体,也有人喜欢二维平面,各式各样的日历散落市场,其实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位置。不可否认,一些过时的日历可能会在世人审美的变化中逐渐消失,但其本身所保留着的岁月痕迹,对每个拥有者来说,都是不可磨灭的记忆。
日历最直接的使用价值,就是告知人们以具体时间。对不同人群而言,也有着不同理解。对于小孩子,每翻一页,或许是离假期更近一步,每换一本是成长一岁;对于年轻人,日历上的每一笔每一划,或许是某年某月某日的一次突破、一种进步;对于年长者,每回顾一本日历,收获的都是一次美好回忆。
日历也在悄无声息中,见证着社会发展。小小的一本日历,由数字、文字、图样形成,不同的符号,呈现的是不同时代的景观。从五六十年代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元素的日历,到七八十年代的拖拉机、风景、民居等,再到八九十年代主打的明星、美女、名车之类,以及现在的汇集创意、文化、设计等多种意涵于一体的产品,透过不同时代的日历,大都能了解那个时候大众的审美和价值追求,也能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
需要清楚的是,无论日历的呈现形式怎么更替,不变的都是日历本身承载的情怀。一些传统日历之所以经久不衰,最抓住顾客的点是当中蕴含的内涵让人无法割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望。而当下走红的创意日历,或是因为设计新颖精致吸睛,或是私人定制满足个性需求,或是创新赋能彰显文化,均有其可贵之处。
当然,在文创产品一拥而上、文化繁荣发展的当下,要让日历历久弥新,企业也必须守正创新,寻找契合消费者需求的点,为产品赋予价值、文化、情怀,毕竟,一件单纯的产品可能会被遗忘,但一份珍贵的记忆会被永存。对于日历是这样,对于文创产品亦如此。(常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