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饱蘸生态笔墨,绘就绿色华章。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充分彰显了自治区党委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决心。全区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代会的部署上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靓丽底色,让绿水青山成为秀甲天下的靓丽名片。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良好生态的高度赞誉,也是对我区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殷切期待。近年来,自治区党委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基本方针,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加快推进美丽广西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近岸海域水质稳居全国前列,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取得明显成效,西江流域成为全国首个建成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的大流域,九洲江污染治理成为跨省区流域环境治理典范,南宁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石漠化治理成效、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改善程度等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稳居全国第三位。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日益“净起来”“绿起来”“靓起来”,人与自然和谐、桂风壮韵彰显的乡村新貌徐徐铺展。生态经济十大重点工程深入实施,大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优良的生态环境正成为广西突出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增长点”。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自治区党委强调,正如同骆驼的眼里不能只有沙漠没有绿洲,我们也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好山好水,而忽略了背后我们要为之奋斗的壮美广西。要清醒地看到,加快绿色发展,我区面临的压力和隐忧不少,能耗“双控”形势十分严峻。困难越多、压力越大,越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越要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全区上下必须坚决承担起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的历史责任,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坚持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绚美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秀美山水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人民健康长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让多姿多彩的广西更加美轮美奂。
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绿色发展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全区上下要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者。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惜山如金、惜水如金、惜绿如金,把大自然赐于壮乡人民的好山好水守护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大场景得以生动展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区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加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乘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除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让生态经济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坚持以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汇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美丽广西。
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扛起“绿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切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和修复,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八桂大地“山水秀甲天下”的颜值更高,为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作出更多的“绿色贡献”。聚焦“水清”,实施漓江、西江、南流江、九洲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强化重点海湾系统治理和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系统保护修复,将北部湾建设成为“美丽海湾”。聚焦“增绿”,深化国土绿化美化行动,持续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聚焦“系统”,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提高蓝绿空间占比,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强外来物种管控,严防外来物种入侵,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聚焦“强基”,强化加强环境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加快补齐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短板,逐步完善危险废物处置体系;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系统打造富有壮乡特色的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绿色转型”。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以绿色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困难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加快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体系,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到有序降碳、有效降碳、安全降碳。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增强“绿色动力”。做好融合文章,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推动旅游、康养、文化和现代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引领新消费。推动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节能技改,深化重点领域低碳试点,系统增强陆海碳汇能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快建设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土地、能源、水等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红利”。
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创造“绿色价值”。文旅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头部产业,也是广西的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广西特色、高点定位,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高水平建设世界级山水旅游名城、文化旅游之都、康养休闲胜地、旅游消费中心,着力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以桂林为龙头,整合全域文化旅游资源,发挥特色优势,推进“三地两带一中心”升级版建设,打造环广西国家旅游风景道,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高品质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挖掘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等红色血脉,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圈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更有影响力的红色圣地。加快构建“医、康、养、健、智、学”六位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链,形成一批特色旅居康养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世界级康养休闲胜地,建设更为宜居康寿的广西,让生态价值充分彰显。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筑牢“绿色防线”。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可靠保障。突出源头治理,健全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源头环境风险防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探索建立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交易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建立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绿色收费价格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增值自然资本,厚植生态产品价值。强化督察问责,健全生态环保督察长效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筑牢绿色发展的制度防线,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使八桂大地生态更美、产业更优、百姓更富,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广西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