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致辞精神,与东盟各国一道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随着中国—东盟信息港重点项目逐一落地,我区与东盟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共享不断拓展,技术合作不断加强,经贸互联不断升级,人文交流不断深化。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为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将乘RCEP东风再出发。

中国—东盟信息港智能展示中心一角。叶子榕 摄
数字技术赋能开放合作
2021年12月28日,凛冽寒风中,位于南宁仙葫经济开发区的中国—东盟经济产业园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产业园已建成的国际交流中心内,大屏幕正滚动播放园区未来发展蓝图。这个自治区重大项目,也是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重要项目建成后,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聚焦信创(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服务国家。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交汇点,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是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深化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必然要求。数字技术正为我区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铺展出一条壮阔的“数字丝绸之路”。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对RCEP正式生效满怀期盼,因为这意味着更广阔的合作天地。作为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平台企业,该公司以数字技术为犁深耕东盟,近年来小有斩获:承建国家数字经济重大专项“中国—东盟商贸通数字化平台”,针对性地解决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的交易成本高、便利化程度低等问题,极大提高了贸易便利化水平。
记者从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获悉,中国—东盟信息港正助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不断升级。2021年,云上东博会实现全年在线运营,海外访问量比2020年增加了132%;中国—东盟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完成,4家支付机构在广西备案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

2021年9月11日,在第13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上,中国—东盟大宗商品期现结合服务基地揭牌成立。广西日报记者 周 军 摄
数字互联互通不断增强
一路通,百业旺;数字丝路通,千行百业旺。
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港和数字丝路建设的基础。中国东信借助自主研发的容器云平台,承担了由国家澜湄基金资助的老挝、缅甸、柬埔寨的云计算创新中心建设。该中心将向老挝、缅甸、柬埔寨企业提供计算、存储和容器云服务,并向澜湄流域国家覆盖延伸,助力东盟云计算应用和数字化转型。
不仅是一企一地之力,在国家统筹规划下,中国—东盟信息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正扎实推动中国—东盟数字互联互通。
截至2021年11月,我区承接东南亚国家电路(专线)超过300条,面向东盟的出口传输带宽超过400G;建成面向东盟的北斗导航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工程13个;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累计标识注册量超1.6亿,累计解析量超4亿,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国前列。
数字基础设施“夯基垒台”,中国—东盟信息港信息共享平台、技术合作平台、人文交流平台不断建设完善。目前,我区在老挝、柬埔寨建设的海外云计算中心已正式运营;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登记注册企业超过120家,数据服务调用次数超过4.9亿次,交易规模超过4900万元。2021年,我区成功举办“中国—东盟信息港之夜”,邀请8个东盟国家22位外宾参与,积极引导东盟国家参与信息港建设。

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展位,工作人员正在向观众介绍自主研发的商品。广西日报记者 徐天保 摄
“数字丝绸之路”再迎东风
数字经济航船劈波斩浪需要不竭动力,各方认为,RCEP将为之再吹东风。
根据《广西对接RCEP经贸新规则若干措施》,广西将不断挖掘服务贸易潜力,推进RCEP相关数据存储、电子商务规则落地,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深化与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型信息通信合作,持续推广符合东盟国家要求的智联云平台开发等。
“RCEP正式生效将给中国与东盟带来新机遇,推动区域贸易一体化加快发展。”中国东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承担信息港重点平台建设为契机,与东盟各国深化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打造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产业、资源和客户的超级“链接器”,助力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数字能力,享受数字红利。
根据《广西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我区将积极建设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创新合作引领区,积极探索在智能终端制造、跨境电商、数字金融等领域率先履行RCEP义务,把广西建成中国与东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服务基地和枢纽,打造数字经济合作第一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