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红遍全国,产值已超百亿元,老友粉却还是地方小众美食,被指“难出绕城高速”,且南宁竹笋也大多被卖去柳州做螺蛳粉。老友粉如何奋起直追?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关注老友粉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2022年1月18日《南国早报》)
正如一位研究老友粉多年的专家所言,论味道老友粉不输螺蛳粉。但同样是备受当地民众赞誉的美食,一个红遍大江南北,网购平台店铺销量动辄过万,甚至不乏10万+;一个“出了南宁市绕城高速就很少见”,可谓“养在深闺无人问”。面对这种尴尬境地,无论是老友粉的生产商销售商,还是关注这一美食发展的各界人士,抑或是地方政府部门,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苦恼。
实际上,老友粉也曾名盛一时。老友粉源于老友面,是南宁传统风味美食。坊间传闻,上世纪30年代,一位卧床不起的病人因为吃了茶馆老板特制的老友面解除了病痛,于是书赠“老友常来”的牌匾,“老友面”从此得名,并扬名八桂乃至海内外。2007年,老友粉入选南宁公布的首批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经扬名八桂,现在粉店日渐减少,甚至制作工艺面临后继无人,老友粉不可谓不“委屈”。几十年来,老友粉陪伴南宁市民历经风雨。一碗碗酸辣鲜美的老友粉,撑起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希望。毋庸讳言,十年如一日从事老友粉生产售卖工作的“老南宁”大有人在。然而,好工艺、好食材、好的饮食文化却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还陷入了“难出圈”甚至越做越小的困境。
老友粉出圈难,确实也有一些现实因素。一直以来,老友粉多以现煮现吃为主,制作工序繁杂,包含了米粉、酸笋、辣椒、蒜、葱、肉、豆豉、醋等在内的食材,而销售价格仅仅只有几元到十几元不等,属于薄利多销产品,要想大规模经营,仅靠商户自主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而在产业化方面,目前多是家庭式经营,存在品牌意识欠缺、制作标准混乱、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老友粉的发展。
老友粉作为地方美食,往小了说是小家小户的生意经,往大了说也是能够促进一个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要想使其成功出圈,还要多方持续发力。一方面,需要更多的老师傅将传统制作工艺发扬光大,保证产品的口感质感;另一方面,可以借鉴螺蛳粉的成功经验,不断优化创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同时,还要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在技术、资金、制度化监管等方面下功夫。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一碗老友粉,同样牵动着成千上万群众的心。此次自治区两会期间,有委员提到老友粉的发展问题,其实是很好的开始。希望借此机遇,能够让更多人关注老友粉、重视老友粉,让其真正成为广西特色产业,让更多群众从中获益。(常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