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民生服务 > 正文 |
广西文物里的“虎文化”印记 (3) |
2022年01月24日 09:35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编辑:韦幸文 |
|
双虎耳蟠螭纹铜罍。广西博物馆供图 双虎耳蟠螭纹铜罍 罍(读作léi)是中国古代盛酒器和礼器,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出土的这件双虎耳蟠螭纹铜罍呈圆形,肩部有两只虎形耳。无论是从形制还是纹饰上看,都属于中原青铜文化的范畴。 那么,这件具有中原青铜文化特色的铜罍,又是如何出现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呢?广西博物馆的专家告诉记者,恭城位于广西北部,东与湖南交界,在东周时期属于楚国的疆域。1971年,广西恭城加会公社秧家大队的社员在秧家附近取土修路的时候发现了一批青铜器,一共33件,除了这件铜罍之外,其中的鼎、尊、编钟、戈都是楚器,在整个随葬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现象或许说明,该墓葬的主人就是从岭北而来的楚人。楚文化随着楚人越过南岭山脉南来,打开了以后楚越青铜文化频繁交流、互相融合的先河。 这件铜罍肩部的双虎耳,呈伏踞回首状,虎口大张,尾巴上卷,整体形象体现出老虎的凶猛、威严与神秘,这是古人在最初塑造老虎的艺术形象时赋予它的特性,同时作为他们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图腾。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