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专栏首页 > C > 常安 > 正文

监测员工离职倾向,是“技术作恶”吗?

2022年02月15日 15:21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常安 编辑:陈艳华

近日,有网传消息称,知乎的视频部门正在裁员,几乎裁掉一半员工。与上述消息几乎同时曝出的,是某企业安装了行为感知系统,可以通过监控员工的上网行为获悉其浏览招聘网站、投递简历等行为,以此了解员工是否想离职。(2月14日 红星新闻微信公众号)

尽管知乎相关负责人迅速回应:知乎从未安装使用过网上所说的行为感知系统,今后也不会启用类似软件工具。然而,本次事件所提及的“行为感知系统”,仍然刺痛了无数网友的神经。

何为“行为感知系统”?它是某知名企业在管理上网行为的又一颠覆性创新,该系统基于海量上网日志,对用户行为特征进行深度建模分析。简单来说,就是用户浏览了什么网站,搜索了什么词条,使用了什么软件,下载了什么信息,甚至投递了什么简历、何时投递等等,都将在技术监测下一览无余,接收监控者的各种“凝视”。

无独有偶,类似事件去年也登上过微博热搜。2021年11月,国内某企业被曝排查员工“非工作流量信息”,并通报处罚多人,此事引发社会热议,由此延伸的“监控员工”,更是闹得沸沸扬扬。

对于员工来说,这是令人细思极恐的。试问,如果你的一举一动都将被窃取、记录、分析,这与“裸奔”有什么区别?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又有什么安全感可言?这样的企业氛围,真的可以带来幸福感和获得感吗?一连串的不安和诘问背后,是千千万万企业员工对于职业本身的朴素期待。

也有网友指出,在工作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本身就不对。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员工行为,能够帮助组织洞悉行为风险,倒逼员工自律,简化运维管理。不可否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似乎也有一定的符合情理之处。

然而,“监测”本身的合法性是存疑的。刚实施不久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换而言之,员工的上网行为属于员工个人信息甚至隐私的范围,用工单位要获取员工个人信息,理论上必须得到员工本人的授权。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人是目的本身,即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把他只是当作工具来加以利用。无论是监测员工的离职倾向,还是排查“非工作流量信息”,何尝不是简单地把人当作衡量生产效益高低的工具来管理?

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只是人性的放大器。企业追求创新、追求进步、追求盈利的目的可以理解,但不能漠视员工的权益和价值。知乎也表示,对于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本身严重背离知乎价值观,对这类系统其一向持坚决反对态度。希望一些正在监测或者想要监测员工的企业明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源和核心竞争力,切莫本末倒置。(常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