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


基地概况
广西药用植物园科普基地自2000年开始持续提供科普公共服务,制定有明确的科普服务宗旨、开放服务和安全管理等制度。以公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官网、景区公众号、科普宣传栏等平台,定期更新科普信息,扩大科普宣传的覆盖面。基地以“本草纲目”为蓝本,建有世界知名药园、“本草纲目”园和壮瑶药园,总占地面积约27.83公顷。科研场所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用植物标本馆、植物工厂等科研设施设备、实验区域定期对公众开放,园区365天对公众开放,作为公众学习科普的重要平台,年接待游客量10万人以上。基地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现有科研科普导师、科普岗位人员近200人,为科普活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专业指导。
基地特色及成效介绍
基地以《本草纲目》为蓝本建设具有中医药文化氛围的“本草纲目”主题园,具有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壮瑶药园”,建有世界各国国树、国花和用药习俗为设计理念的“世界知名药物园”三大主题园。截至2021年底,全园保存药用植物达14345种(含异名重复),约占我国药用植物品种总量的90%,占全世界药用植物品种总量的1/3,是世界最大的药用资源迁地保护基地,为基地的科普活动奠定了硬件基础支撑。
基地有“两馆三中心”:药用植物标本馆、药用植物环保健康科普馆、药用植物大数据中心、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科普信息中心。依托广西药用植物园科研力量,基地现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3个重点学科。近年来,基地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称号。2021年,基地在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综合评估中获评“优秀”。强大的科研平台和完善的科普设施为科普活动提供更好的体验空间,为中医药科普基地建设及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保障。
依托广西药用植物园科研团队,基地组建了科普导师团队近200人,涵盖植物学、生态学、中医药学等多学科专业的硕博导师共147人,其中博士学历56人,硕士研究生学历91人,长期参与到“研在药园”、“学史力行·百名博士硕士助推生态文明科普活动”、“博士讲堂”等基地品牌科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强大的学科知识背景基地的科普课程及活动更具权威性、专业性,是基地科普课程及活动的品牌核心力量。
近年来,基地结合科研院所特色和优势,不断开发创新科普课程,推出了面向公众的“本草公益大讲堂”、“中医药科普进校园”“博士讲堂”“我是小神农”“科普夏令营”等优质科普课程及活动。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世界传统医药日、科技活动周、八桂科普大行动、社会科学普及周等重要节日举办主题科普,年均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达 150 场次以上,年均受众群体达 10万人次以上。此外,基地积极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等“走出去”的科普活动,结合广西药用植物园的自然资源特色,制作及传播原创一系列的科普图片、视频、书籍等,大大促进了基地研学活动的发展,以药用植物科普基地和科研院所技术力量为载体,致力于打造立足广西、面向西南地区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品牌。
年度典型活动案例
“药用植物”实景探秘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广西药用植物园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基地的阵地作用,致力于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打“药用植物”实景探秘主题科普活动。活动前根据学生年龄段、活动主题等内容定制“药用植物探秘手册”,手册内容根据节气变化、植物分类、热门植物及学校特色等进行专业定制,力争做到“一校一册”“一年级一册”“一班一册”。学生到基地后,提前发放《药用植物探秘手册》,学生在科普研学老师的带领下,运用“五感”识药辨味,即运用形、声、闻、味、触五感(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循序渐进地认识断肠草、曼陀罗、老虎须、南板蓝及广西特有的“桂十味”等药用植物,认真完成手册中“到植物园必做的二十件事情”及相关药用植物科普知识题目,身临其境探索植物的生存奥秘和蕴藏的科普知识。药用植物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基地通过开展“药用植物”实景探秘科普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不仅有助于增进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还能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医药文化岐黄薪火、世代相传,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