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西科技馆(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
广西科技馆(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总建筑面积38988平方米,设有常设科普展览、临时展览、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特效影院、学术交流等主要功能。其中,常设科普展厅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临时展厅面积约2400平方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科普教育场馆和公益性公共文化科普设施,也是中国(广西)与东盟各国开展科技文化交流、科普活动和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平台之一,荣获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三届广西创新争先奖集体奖、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近十项荣誉。
年度典型活动案例
“天宫课堂”延伸系列活动:2021年以来,广西科技馆深度挖掘“天宫课堂”品牌价值,通过整合社会有效资源,吸收多元主体持续于周末或重要节假日开展共34期“天宫课堂”系列延伸活动,建立了“1+N”升级模式,即1个分课堂“广西科技馆”+N个学校和机构共同开展活动,即加入n所南宁市本地中小学、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普场馆等承接组织延伸活动开展,丰富活动内容。
基地特色及成效介绍
广西科技馆构建品牌、平台、机制、队伍、改革、阵地“六位一体”科普服务体系,助力推动新征程上科普事业健康发展。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持续打造科普品牌活动。策划推出“天宫课堂”延伸系列活动34期,打造“1+N”模式,联合N所学校和机构共同组织开展活动;组织广西青少年科学荟活动主场活动,联动22所学校、10家单位、企业,在全区各地持续举办367场联动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组织青少年科创人才登台广西广播电视台2022年少儿春节联欢晚会;新学期“第一节科学课”连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作科普报告,直播活动约10万人次观看。二是积极推进后备人才培育工作。实施第二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自治区主席奖表彰活动,评选出主席奖10名和主席提名奖9名;实施八桂青少年英才培养计划,开展科普实践活动及线上线下培养60场次。三是搭建科普国际化交流平台。组织第六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吸引了7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百万余名师生参与;组织第20届广西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暨东盟国家青少年邀请赛,吸引东盟国家49支队伍及区内3900人次参赛;组织第二届中国—东盟青少年绘画展(广西展)。四是强化优质科普资源服务“双减”。开展“科普助力双减”进行校园项目试点,开设22个科技特色班160多场活动,惠及学生5500多人次;“快乐科普校园行”组织科普演讲团专家、邀请优秀科技工作者于全区开展报告56场,惠及师生约1.3万人次;开展“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科学列车科普助力双减活动”55场,惠及师生近4万人次。五是推进各类科普项目活动。组织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年科普实验暨作品大赛广西赛区复赛、开展广西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基层科普工作有效支援地方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流动科普服务作用。截止10月底,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运营累计受众88万人次;全区科普大篷车开展活动333场次,广西科协及社会化科普大篷车开展活动59场,行驶里程总计4.5万公里,受众人数约37.6万人次。二是推动科普活动资源下沉。广西乡村学校少年宫“云上科技体验日”覆盖全区81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学校,共计10万多名师生参与;“全民的科学中心”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航天科普系列主题活动线上平台直播超40万人观看;全国科技馆联合“五进”行动深入社区、科普基地、少数民族村寨开展60多场科普活动。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普供给。以科学家故事和科学家精神为主线,设计开放“月光梦想”新儿童乐园展区,包含4大展区及1个专属科普活动区域,76件(套)展品展项,配套设计多项全新科普活动;自主设计“逐梦九天 仰望星空”航天与天文主题科普展,组织策划科学家主题全国巡展广西站等大型展览;启动“爱上非遗”科普展,遴选出约50项非遗项目展出,微信公众号推出“非遗中的科学”专栏10余期。

“天宫课堂”延伸系列活动——月湾路小学老师进行“探秘八大行星”科普课堂。

“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开幕式现场。

中国—东盟青少年科技运动会中国广西区赛场“气火箭”项目制作、调试现场。

百色市民族高中学生体验“筑梦冬奥”科普大篷车展品。

“爱上非遗”科普展—非遗传承人进行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