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是华南珠江流域多民族共有的“歌仙”。在壮族祖先布洛陀神话史诗中,曾有“僚三姐造歌”的记载。千百年来,各种传说让“刘三姐”名传四方,而彩调剧、电影、舞剧等以“刘三姐”为题材的上百种文艺作品,则使她从传说来到人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继广西彩调剧《刘三姐》广受欢迎之后,由知名导演苏里执导的电影《刘三姐》一经上映,很快便风靡大江南北,传扬至海外,也让亿万观众记住了“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
半个多世纪以来,“刘三姐”的山歌淌过岁月的河流,刻进几代人的记忆,成为广西不可多得的文化符号。
广西民族文化的符号
广西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的故事和歌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广西人的美好记忆,是壮乡多彩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

相传刘三姐生于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下里乡蓝靛村,后和哥哥刘二来到相邻的宜州区下枧河畔居住。刘三姐打小爱唱山歌,并且总唱出穷人的心里话,因而遭到财主恶霸的陷害。她无处安身,只好沿河顺流而下,一路漂泊,一路传歌。
从柳江到漓江,从郁江到西江……刘三姐的歌声和名声很快在今天珠江—西江流域的大江大河中唱响开来。据不完全统计,南方共有8省区61个县声称刘三姐曾在当地传过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刘三姐”作为广西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已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同。

千百年来,广西各族人民自觉自愿地把刘三姐当成是创造山歌、传唱山歌的鼻祖。因为有她,广西才成为浩瀚的“歌海”;因为有她,才造就了广西山美、水美、歌美、人更美的美誉。正如余秋雨所说:“既然有过刘三姐,那么中华大地就对广西有了永久性的期待!”
以民歌传唱好生活
说起刘三姐,不能不说广西12个世居民族共同的重要传统节日——“三月三”。

“三月三”在广西有上千年历史,涉及人口近3000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54%。其中尤以壮族人民的“三月三歌圩节”最具特色。歌圩节期间,方圆数公里的人们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则通过对歌传情达意、缘定终身。
歌声穿越千年。进入新时期,刘三姐的山歌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从最初的传情达意到增进民族文化交流,近年来,民众广泛用山歌宣传党的好政策,歌颂美好新生活。国家大事、身边新事、生活喜事、邻里琐事等等,均被山歌手们写入歌词广为传唱。
广西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三月三歌圩节”赋予了灵魂和活力。2014年,“壮族三月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壮族三月三”定为广西法定民族传统节日,全体公民放假两天。
让刘三姐文化走向世界
几十年来,刘三姐文化从历史走到今天,从民间走向大众。如今,怎样挖掘保护和传承刘三姐文化,备受关注。

广西彩调剧《新刘三姐》
在刘三姐文化中,歌谣文化最受瞩目。“刘三姐歌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近年来,壮族“刘三姐歌谣”国家级传承人谢庆良对一些传统歌腔进行改良创新,让人更易于传唱。“但现在年轻人不唱山歌,山歌濒临失传。”现已65岁的谢庆良忧心忡忡地说。
“广西急需一个留存刘三姐文化记忆的地方。”民间收藏人谢中国是个刘三姐文化迷,刘三姐的山歌伴随他度过童年,也促使他走上了收集刘三姐文化藏品的道路。他历时20年,收集了数千件刘三姐藏品。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刘三姐文化博物馆”终于在《印象·刘三姐》景区内得以开建。

广西彩调剧《新刘三姐》
“刘三姐文化内涵丰富,它不仅是广西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教授说,刘三姐文化在现代化的今天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多渠道传承与保护刘三姐文化,有利于提升广西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广西文化自信。
“既要复活历史,又要着眼当下,更应放眼未来。”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梁汉昌建议,应从民歌生态、工艺生态、服饰文化生态、生活习俗生态等方面来保护刘三姐文化的生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将刘三姐文化发扬光大,让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虽然
“刘三姐”黄婉秋走了
但是一代又一代“刘三姐”接过传承的火炬
继续发扬“刘三姐”文化
斯人已去
祝愿黄婉秋老师在天堂里
能继续自己的刘三姐“传歌”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