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头牵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中小微企业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能够灵活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大量机会。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小微企业贡献了超过85%的就业岗位。截至今年3月底,广西全区实有企业115.1万户,9成以上属于中小微企业,而目前广西高校毕业生近40万,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稳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不断提升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对广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府多措并举助力中小微企业发挥作用
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当下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因而用政策服务“礼包”鼓励各方主体积极创造岗位,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从目前的就业政策看,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更多是通过税收优惠、奖补等方式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对于上岗和就业培训的财政性投入比较缺乏。未来要更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就业投入的长效机制。政府要创新鼓励与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制度,从增量上保证中小微企业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充分挖掘其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支持高新技术行业和科研、文化、教育、社会服务业等能够有效吸纳就业的行业大力发展,进一步调整就业结构,推动中小微企业形成更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相关政府部门要强化调研,及时梳理本地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企业清单,建立岗位收集、技能培训、送工上岗联动机制。通过深入企业走访,了解用工需求,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就业政策帮扶、用工指导服务等,多措并举帮助民营企业缓解招聘用工难题。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引导,消除部分大学生对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偏见,正确看待中小微企业的社会地位和贡献,理性择业。政府要建立中小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和申报兜底机制,健全职业技能等级(岗位)设置,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等。
高校想方设法做好就业供需的精准对接
从专业结构和能力水平来看,实践中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企业岗位需求并不十分契合。比如,在邕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缺乏,难以满足本地工业企业用工需要,一些企业反映培养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熟练工的时间太长等。因此,实现就业需求和社会需求有效结合,高校就需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式上进行转变。一方面,学校要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同时要在考核评价等方面作出倾向性调整。另一方面,要为在校期间的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发掘自己的优势并找到努力的方向,以更好适应和满足社会岗位需求。
从目前实际来看,中小微企业与大学求职者信息还不对称,就业供需对接并不顺畅。就广西市场来看,中小微企业有招工需求的占一半,但岗位满足度约70%,一些聚焦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中小微企业,还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主动走进经济园区和行业企业,加强对企业岗位需求的了解和掌握,努力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就业信息。同时通过就业指导、岗前培训、进企实习等增进校企双方了解,使学生更快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各高校还要为中小微企业进校园招聘提供更大便利,加强毕业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推送,打通求职招聘“最后一公里”。
企业千方百计提升吸纳高质量人才的能力
中小微企业想要留住高素质人才,需要从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在保障员工权益上下功夫。当前超过70%的劳动争议案件来自中小微企业,制度不规范、管理随意问题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亟须完善公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员工激励制度,特别是在员工培训方面要解放思想,对于员工的培养和能力提升要大胆投入,让员工能够在企业持续获得能力的提升。
当代青年越来越关注精神文化需求,公司拥有好的企业文化,以发展目标激励人,以良好的价值观引导人,以充满激情的工作氛围打动人,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追求。为此,中小微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多路径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的经营理念有效融合,提升企业凝聚力,强化企业员工归属感,以此更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今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不断改善,将带动用工需求恢复扩大,大学生就业总体有望改善。物流、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发展,有利于吸纳更多就业;政府部门持续强化优化就业政策,加大对企业高校的引导帮扶,也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中小微企业要积极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苦练内功,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作者单位:南宁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