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专题丨致敬2023八桂楷模 > 先进事迹 > 正文 |
瑶乡秉烛人 微光耀大爱|记2023八桂楷模姜晚英 |
2023年08月27日 20:57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编辑:洪妦源 |
|
自己淋过雨,总想着为别人撑把伞。从“土瑶”聚居村走出来的姜晚英,深知想要走出大山,就必须读书。为了教育事业,30多年来,孜孜不倦、无私奉献,把学生视为己出。她拉拽着“土瑶”下一代走出大山、走进城市,放眼看这个世界,“姜妈妈”形象深植瑶族学生的心里。 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姜晚英,出生于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明梅村,这是个“土瑶”聚居村。“土瑶”是瑶族中的一个小支系,至今为止,人口不足一万人,全部居住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大桂山脉深处。交通不便、语言不通,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成为孩子走出大山的“拦路石”。 用爱编织“土瑶”教育 近年来,贺州市平桂区持续加大对“土瑶”聚居地的教育投入,实现“土瑶"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2018年,平桂区决定在城区新建一所民族学校,把少数民族的孩子尤其是“土瑶”学生,集中到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就读,在民族学校建成前先在平桂区文华学校过渡办学。 姜晚英自告奋勇,申请管理民族班和民族学校。她说,自己熟乡情、懂民情,同为“土瑶”聚居村人,工作开展起来更有优势。她是土生土长的“土瑶”儿女,身上镌刻着“走出大山”的印记——1988年,她成为同龄人中少有的高中毕业生,从代课教师做起,30多年来奋战在当地教学一线。多年来,她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土瑶”父老在山里打转转,始终没有忘记把孩子们带出大山的初心使命。 姜晚英心细,总是能从孩子的微表情中洞察情绪:学生赵兰春,成绩一直不错,但是中考前二个月,她却经常闷闷不乐,经过谈心得知其父母情感出了问题,姜晚英及时做心理辅导并给予物资帮助,让她渡过难关,顺利考上贺州市示范高中。 即使是学生初中毕业离开了学校,姜晚英也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们。大明村的赵兰娘,初中毕业后报了中职幼师专业,刚读了两个月,因家庭经济因素,有退学的打算。当时还在住院中的姜晚英,争取了爱心企业家资助她直至毕业。 有人不明白,54岁的姜晚英为什么这么拼。她说,村民脱贫、家乡发展,自己也有一份责任。这些大山孩子能到城区上学,是党委、政府对“土瑶”群众的厚爱,作为“土瑶”村的一员,她更要用心守护好脱贫成果,用爱编织好“土瑶”教育的摇篮,绝不让一个“土瑶”孩子掉队。 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学生邓木兰、姜芸等大学毕业后回到大明村、明梅村瑶寨担任老师,把爱继续传递下去。 用真诚劝返每一个学生 “土瑶”班成立之初,更大的阻力在家长。有些家长不够重视教育,听说让孩子去城区上学,嫌远或常因农忙而不送孩子上学。姜晚英耐心劝说,申明政策,说服这些家长把孩子送出大山。 民族班成立6年多来,姜晚英已经走遍了“土瑶”聚居村的24条山冲。在这些崎岖蜿蜒的山路上,她看过山花的灿烂,领略山路险峻,多次因为在山路上避让车子或遇到山体塌方而命悬一线。2018年9月18日,姜晚英去明梅村家访的路上,因为要闪避对向驶来的大货车,她的车子几度在陡坡上打滑,险些失控翻下山坡。 2019年4月底,姜晚英去鹅塘镇明梅村一个叫做梅花尾的地方,劝返一名几天没来上学的学生。途中,跟在一辆装载木头的大卡车后面。因路陡,乘坐的车子一度打滑后溜,姜晚英吓得紧紧抓住了扶手,心中暗暗发誓:劝完这一个,以后再也不进村了。然而,每次都说不来,可还是一次次又来了。第三天,这个同学如期返回学校,姜晚英也已经忘了自己曾经的害怕和誓言。 “一次家访,或许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但我来到这里,一定能让学生家长、村民感受到我深沉的情感,我一定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姜晚英在她的家访日记中这样写到。 带上民族的根走世界 民族学校不但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馆,还有瑶族优秀手工艺文化传承特色实验室,这是姜晚英自己摸索着建起来的“乡愁馆”。“虽然走出了大山,但孩子们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姜晚英说,民族学校一开始就制定了特色办学的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实现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育人。 民族学校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教学中,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引进课堂,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怀和民族自信。姜晚英说,“土瑶”孩子像城区的孩子这样落落大方,这在前不敢想象。 姜晚英深信,只有把民族情怀落到实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民族教育,民族情感与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才能留住学生。她陆续将优秀的民歌、瑶族长鼓舞、瑶绣等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通过教孩子们唱歌、画画、绣瑶绣、跳长鼓舞等,丰富“土瑶”娃娃的校园生活。学校还成立了美术爱好兴趣班,聘请了民盟中央美术学院贺州分院教授进行授课,让走出大山的孩子从小接受高级别的艺术教育。几经更新,她创建的“乡愁馆”已经成了现在的瑶族手工艺文化传承特色实验室,成为学校的亮点,获得了到访的国家民委、自治区等各级领导好评,成为了平桂区学校教育的一大亮点,2021年,该实验室案例入选“广西中小学生创新优秀案例”资源集在全区全国推广。 姜晚英还培训瑶族教师团队,系统学习瑶族语言文化,在瑶族专家学者带领下,和同事着手整理编撰《瑶语教学读本》《瑶族文化》等校本教材,创新实现“双语”教学的办学特色。如今的土瑶班,越来越多土瑶学生愿意加入到文化传承队伍中来。 山外面的世界是精彩的。在民族学校,姜晚英用她的方式,给孩子们筑牢瑶族文化的根基,带领他们探索丰富有趣的人生。 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西勤廉榜样先进个人、“国培计划”贺州市统筹项目培训班授课专家、大爱无疆最美教师……一张张荣誉证书,姜晚英的事迹得到群众和上级部门的认可,她感人的事迹被广为流传,她就像一束光,温暖了土瑶娃,照亮了教育之路。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