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和东盟比邻而居,互帮互助是我们的共同传统。
广西积极践行守望相助、亲诚惠容理念,持续深化与东盟国家卫生健康合作。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是广西推动“一带一路”医疗服务走出去的合作项目。项目实施5年,既为柬埔寨、老挝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逾万例,又为当地带教培养了一支眼科队伍,是一项真正落在民间、民心相通、效果显著的国际卫生援助项目。
近期,广西日报组织记者采访亲历该项目的各国医生、患者、志愿者等,倾听他们的感人故事,展示广西在贡献卫生健康领域“中国经验”中的努力付出和有效成果。即日起,广西日报及旗下的广西云新媒体平台将以全媒体形式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2018年5月17日,“一带一路”柬埔寨磅湛省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在柬埔寨磅湛省医院正式启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8名医护人员作为第一批医疗队员在磅湛省工作31天,为当地441名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
2019年12月17日,“一带一路”柬埔寨磅湛省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在磅湛省医院举行庆祝仪式,当地积压的白内障病例基本消除。
2022年12月6日,共享基金会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走进柬埔寨波罗勉省,中国广西医疗队开始新的援柬征程。
5年过去,由亚洲防盲基金会、香港共享基金会接力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合作实施的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共派出15批医务人员,为柬埔寨磅湛省、波罗勉省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7835例,手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重新看到了东南亚明媚的阳光。
看见,眉目传情
每天早上7时30分到医院为手术患者拆纱布是项目医生最开心的事情。
手术后在医院住了一晚上的患者早早就整齐地坐在了院子里的椅子上,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他们平静的微笑里带着期盼。
纱布一层一层轻轻拆开,光线一层一层逐步到达,笑容一层一层彻底绽放,难以置信的奇迹在等待的人群中一排一排揭开,每一双重见光明的眼睛都是明亮的太阳。欢声笑语如涟漪一样,在人群里传播荡漾。5次参加消除白内障项目的钟海彬医生说:“他们双手合十表达感谢,如果有一个人打破含蓄拥抱了医生和志愿者,就会有更多的人过来和中国医生拥抱,脸贴脸。”“虽然语言不通,但是眉目可以传情!”3次参加消除白内障项目的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徐帆说,“看不见的眼睛是无神的,看得见的眼睛充满神采。这是心灵的窗户。”
在柬埔寨磅湛省,一对80多岁的老两口相濡以沫生活了近60年。老爷爷因为白内障失明12年,老奶奶寸步不离地照顾着他。拆下纱布重新看见的时候,老爷爷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直到他看清认出老伴的脸,他才放松而释然了,双目含情,笑得特别开心。医疗队员问他:“老伴有没有变化呀?”老爷爷调皮地说:“12年了,我的老婆老了,但还是很漂亮。”老爷爷喜滋滋地牵着老奶奶的手回家了,这是他12年来第一次给老伴引路。这一幕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的眼科主任蒋艳华印象极为深刻。
香港共享基金会总干事陈英凝介绍,无论在柬埔寨还是老挝,每一个项目的启动仪式都在第一批入驻医生开始工作十天左右才举办。“我们要先做再说,让当地民众相信手术可以治愈白内障。”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医生梁皓2019年3月带队到达柬埔寨磅湛省。“这里很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我一方面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成效,一方面觉得柬埔寨的病人像自己的亲人,我们会尽百分百的力为他们解决眼病问题。”
项目持续开展,病人越来越多。梁皓说,在这里,医生从早上8时开始手术,一直工作到下午4时,如果当日病人多的话,还会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钟。这样的工作节奏让当地人觉得中国医生好拼。
参加了5次消除白内障行动的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护师陈小芬回忆,旱季的时候,柬埔寨气温很高,做手术就像蒸桑拿。雨季的时候涨水,就会遇上头顶烈日脚泡黄水的情况。
“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三四次肠胃炎,但是我们也坚持上手术。”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的罗海燕护士长说。
每一位中国医生都尽了全力。
“语言不通,我们就把‘眼睛不动’等10句常用语打印成卡片,并且编上号,交流的时候就用数字代表文字。”
“除了白内障还有其他并发症的,比如一个病人来了好几次,直到遇上有眼底病专家的医疗队,广西和香港医生会诊,把他的青光眼手术做了。”
“高血压糖尿病的,就指导他从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控制。有一位中年妇女,用5个月时间控制血糖,终于成功实施了白内障手术。”
“手术难度不是问题,长时间重复做同样的手术,压力其实很大。”
老年痴呆症的白内障患者、98岁的高龄老人、年仅8岁的孩子,中国医生在不具备全麻条件的手术车上,在当地医生、志愿者和病人的支持、信任中,一次次创造了手术奇迹。
从不知道白内障可以复明,不相信手术可以治愈,到对中国医生充满感激和信任,对消除白内障达成基本的科学共识,中柬两国人民的友谊通过“眉目传情”愈发深厚。
看见,幸福生活
2023年9月5日,柬埔寨波罗勉省医院项目点,第三批医疗队还有两天就要离开了。83岁的老太太滴恒终于下决心做了白内障手术。手术后摘下纱布,她指着不远处站着的三个人告诉医生,那是她大女儿、大女婿和二女儿。包括当天没到场的二女婿,他们一家五口人都在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中获益,重见光明。一家人和中国医生、基金会工作人员合影,说一辈子都想记住他们。
“佛祖保佑你们!”滴恒奶奶说。平均年龄将近70岁的5位老人,复明后可以生活自理,可以参加劳动,对他们而言“犹如重生”。对整个家庭而言,幸福生活有了更多希望。
医疗队队员陈小芬介绍了头一天滴恒奶奶手术的场景。
老奶奶明显紧张。手术由经验丰富的姚刚副主任医师主刀。“看不到的人对声音非常敏感,在手术准备开始前短短时间内,老人家的心率达到210次/分,手脚也因为紧张而不由自主地抖动。”一位巡回护士握着老奶奶的手,与她交流;一位巡回护士扶着老奶奶的脸颊,同时撑起手术孔巾下端,保障她呼吸畅通。虽然老奶奶的晶体已达到最坚硬的5级核,手术难度很大,但是姚刚医生技术娴熟地很快结束手术。老奶奶欣喜异常,竟然要求尽快进行第二只眼睛的手术。
父子、母女、祖孙一起来做白内障手术的例子非常多。柬埔寨气候炎热,光照充足。大多数人从事农业工作,在户外劳作时间长,白内障发病率高。而受限于当地的眼科医疗条件,积累了很多白内障患者。
波罗勉省医院院长苏·索班娅瓦德艾对中国医生的工作给予了无条件支持。他表示,柬埔寨卫生部非常关注预防和控制白内障致盲,然而老年性白内障致盲仍然是柬埔寨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一些病人独自来医疗队做手术,没有陪伴的人或亲戚。农村里的年轻人到其他省份找工作来养家,家里的老人经常独自待着。”
用一个行动大规模地消除积压的白内障,一定会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每一位参加援外项目的受访医生都深切感受到,看见之后,可以生活自理,可以外出工作,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不仅改变了个体的视力,改变了个人的命运,还为地区发展贡献了健康力量,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民心相通的情感基础。
看见,美好未来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医疗服务走出去,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第一次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支持,整合全区优质眼科资源,整建制短期持续轮流派出19批医疗队,以一定时期内消除特定行政区域内白内障致盲现象为目标,实实在在惠及当地人民健康福祉,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27岁的志愿者小龙从项目落地波罗勉省就一直在为中国医疗队服务。“他们一批批来到柬埔寨免费为大家扫除白内障,是一件很伟大的慈善事业,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小龙看到很多贫穷的人重见了光明,也看到很多高龄老人因为重见光明而像生命重生。这让许多人感到生活拥有了更多希望。
2023年9月8日,经过三批医疗队的努力,波罗勉省别良县当地的卫生部门告诉香港共享基金会,“我们已经没有积压的白内障病人了!”医疗队、基金会、志愿者都很受鼓舞。
眼科医生徐帆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中,相对于修公路建高铁,消除白内障项目是一个小而美的项目。它连接个体,立竿见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沟通民心,增进感情,促进共享。
作为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问题专家,陈英凝认为,共商共建共享同等重要。当眼睛重见光明,人们共享了阳光。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成果,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