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汇智聚力 共享制度型开放新机遇丨“制度型开放: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主题边会侧记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的必由之路,是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五大家园”的必然之举。

9月17日,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框架下,首次举办“制度型开放: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主题边会,来自中外政商学界精英代表相聚南宁,共商制度型开放大计,共谋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与东盟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推动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9月17日,“制度型开放: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主题边会在南宁举行。记者 黄克 唐典胜 摄

推动制度型开放 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加快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稳步升级。中国连续14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连续3年互为最大贸易国。2022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超过9700亿美元,同比增长11.2%。

坚持高水平开放,中国—东盟“双向奔赴”的故事将愈发精彩。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致辞中表示,中方将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出台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充分发挥重要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在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以及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等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这次会议将推动各方采取行动,探索各种政策途径,加强经济合作,为该地区增长创造有韧性的环境。”东盟秘书长高金洪认为,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将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间贸易和投资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应继续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年的对接,推动东盟与中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东盟与中国在数字化和创新经济等领域合作。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是中国携手新加坡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与东盟深化制度型开放的有益探索。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刘燕玲建议,进一步将该通道项目发展成为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流动的多式联运通道,协同推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

新加坡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刘燕玲在会上发言。记者 黄克 唐典胜 摄

聚焦重点领域合作 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务实合作取得长足发展,双方贸易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合作领域日益广泛,打造更高质量“一带一路”商事争议解决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推动国际商事多元化争议解决,为双方深化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提供助力。”会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任鸿斌呼吁,期待与东盟各成员国的相关专业机构一道,根据调解、仲裁、诉讼等争议解决途径的各自优势和衔接方式,推动健全适合本国国情、为国际普遍接受的争议解决规则体系。

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知识产权在保障创新投资方面的作用呈指数级增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说,在RCEP框架下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体现了区域合作的成果,产权组织全力支持和赞赏中国与东盟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执法机制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这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创新保护提供稳定的基础。

标准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中国与东盟日益紧密的区域标准联通与互认已成为双边经贸往来和产业融合的重要技术基础。”IEC第36届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建议,积极开展双边标准体系研究和比对分析,围绕农业、机械、装备、医药、材料等关键基础领域开展技术标准、检测互认互通,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合作,共同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参与度。

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行政官周强武认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投资合作很好地体现了制度型开放的本质,但还需进一步发展促进贸易的基础设施以推进区域互联互通,推动多边经济谈判和各方合作,减少金融壁垒,加强知识和信息沟通交流等。

与会嘉宾表示,本次主题边会聚焦新时代新格局下稳步扩大区域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有利于推动区域内各方对标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在深化制度型开放上凝聚共识,促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更高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

嘉宾认真听会。记者 黄克 唐典胜 摄

“镶钻成冠”启新程 推动广西高水平对外开放

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站在历史新起点,东博会和峰会也将迎来“镶钻成冠”的新未来。

当天,大会举行了“东盟国家标准化合作交流中心”揭牌仪式。该中心致力于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标准化研究与合作交流,建设中国—东盟标准化信息互联共享渠道,建立国际标准化人才联合培养和双向交流机制,推动中国与东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合作。

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与广西共建的东盟国家标准化合作交流中心,将围绕2023年底基本建成、2025年发挥明显作用的两个阶段性目标,把中心建设成“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的国家级标准化平台,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广西力量。

乘着东博会和峰会的东风,围绕制度型开放主题,今年还举办了“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合作研讨会、第三届RCEP经贸合作工商高峰论坛、中国—东盟商事法律论坛等系列论坛活动,推动一批制度型开放合作成果落地开花。

“作为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正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标准的合作,搭建中国—东盟标准云平台、成立国际标准化人才基地、东盟国家标准化合作交流中心等,为区域标准化合作作出典范。”舒印彪说。

中国—东盟(马来西亚)企业家协会秘书长袁源浩参会后受益匪浅。“任鸿斌会长关于健全国际商事争议联合解决机制的倡议,有利于提供更多制度型公共产品,便利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资。”袁源浩表示,希望主题边会未来可以成为东博会和峰会的固定重要会议,以不同主题的制定,通过边会形式,给马来西亚以及世界各国提供共谋共商、共享共赢的契机。


制度型开放有利于促进各国之间交流合作——访湄公学院院长素立言

素立言。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乔晓莹

9月17日,参加完“制度型开放: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主题边会后,湄公学院院长素立言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认为,制度型开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各类事务,从而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素立言看来,东博会和峰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高层官员和企业代表进行讨论与推进贸易合作的平台。当前,各国正在讨论如何通过制度型开放促进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东博会和峰会期间举办这场“制度型开放: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主题边会,让与会各方就此展开对话和讨论,有重要意义。

素立言说,在讨论制度型开放过程中,东盟国家和中国的有关方面聚焦具体领域,如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化、金融和投资等方面,加强规划的实施,将有利于更好促进彼此间的经贸往来,“我相信,以广西为中心,通过新的制度型开放,一定能更好地推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

素立言认为,对于制度型开放,不仅要提出倡议,还要确保倡议在之后每一年的东博会和峰会中能持续推进,能进行常规性对话交流,持续深化经济与贸易联系。同时,也要明确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可能性,从而使政策制定者跟进相关政策与策略,保持经贸合作的活力。他说:“为了确保‘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性,我们也需要充分利用制度型开放,持续建设和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各领域的贸易与投资。”

“我始终认为制度型开放具有良好前景,并且能在实施层面提供一个有效机制。制度型开放能够吸引商贸个体参与、并从中获益,能提供建议,进而持续改善这一机制,助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素立言说。


以制度创新和完善推动优势转化——访太平船务集团执行主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张松声

张松声。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乔晓莹 摄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乔晓莹

目前,广西正在加快促成一系列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新成果。前来参加“制度型开放: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主题边会的太平船务集团执行主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张松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制度型开放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大举措,此次主题边会对促进中国与东盟乃至中国与世界推进制度型开放和经贸往来合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前沿和重要窗口,通过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高市场准入透明度、优化营商环境等,把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将吸引更多国际企业来桂、来华投资与合作,进而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张松声说。

对于广西正在推进制度型开放的举措,张松声认为,这对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开放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和优化营商环境都具有积极意义,也将为广西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动力,为中国全面开放、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推进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推动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拓展东盟市场,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更多红利。”

张松声认为,中国和广西在制度型开放中,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供更多市场准入机会,将进一步助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互利合作,将为广西的制度型开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机遇;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也将在中国加快形成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中产生深远影响。


广西推动与马来西亚制度型开放具有示范性——访中国—东盟(马来西亚)企业家协会秘书长袁源浩

袁源浩。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周红梅

“据我了解,这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第一次举办主题边会,可以说是东博会和峰会举办20年来一个质的跃进和提升。”9月17日,在“制度型开放: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主题边会结束后,中国—东盟(马来西亚)企业家协会秘书长袁源浩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大会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

他说,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东博会和峰会创办20周年之际,围绕“标准化”“国际商事仲裁”“国际经贸规则、规制”等主题开展专题讨论,有利于凝聚各方共识,对推动中国与东盟乃至世界各国推进制度型开放和经济往来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和影响力。

“马来西亚拥有完善的经商环境、政策法规。东博会和峰会及此次主题边会,为马来西亚提供了一个与各方加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交流共享的机会。”袁源浩表示,希望主题边会未来成为东博会和峰会的固定重要会议,每年围绕不同主题进行研究探讨,给马来西亚以及世界各国提供共谋共商,共享共赢的契机。

袁源浩认为,广西和马来西亚在推动中国—东盟制度型开放、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方面,起到了示范性的借鉴作用。“特别是中马‘两国双园’项目,是东博会和峰会平台促成的重要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唯一的国家级‘两国双园’项目,对深化马来西亚和广西经贸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等都具有深远和巨大的影响。”

展望未来,袁源浩说,中马“两国双园”携手走过了辉煌的10年,希望未来通过布局双园多区,实现多领域多点开花,继续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


点击图片链接关注专题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