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钦州市探索“党建+社会救助”模式获成效

广西新闻网钦州12月2日讯(通讯员 周小燕)去年以来,钦州市积极探索“党建+社会救助”模式,建立全方位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工作新机制,形成党组织和党员全面参与社会救助的强大合力,全面提升了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实现社会救助有高度、有精度、有温度;试点经验获评2022年度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在全国、全区社会救助工作会议和全区民政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发言。

“我们建立镇(街道)党(工)委引领社会救助工作新机制,让‘主动救助’有高度有力度;推行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会救助工作,使‘精准救助’有精度有速度;实行党旗领航社会救助服务常态化,让‘温暖救助’有尺度有温度。” 钦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宋启权介绍。

从“被动承担”到“主动负责”。压实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社会救助责任明确落到每一名镇级、村级网格长和网格员身上,改变以往事不关己“要我做”的被动局面,形成人人有责“我要做”的担当氛围。镇(街道)党(工委)班子带领镇(街道)、村(社区)党员干部主动深入群众,积极开展救助服务。2022年以来,全市通过“党员大走访”15.63万人次,收集反映社会救助动态管理问题9.25万个,梳理核实需要解决的“事实问题”8200个,基本实现在网格内解决。

从“疏漏救助”到“精准救助”。通过创新“网格覆盖”“双线联动”“帮办代办”等手段,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对象和易返贫致贫对象的监测预警,有效杜绝错保、漏保、死亡保等现象。通过信息化整合机制、常态化走访排查制度,进一步增强大数据比对识别功能,精准救助得到进一步提高。2022年以来,经全市预警信息排查,新纳入低保、特困4.46万人,实施临时救助3.01万人次,动态调整退出4.98万人。

从“独自为战”到“联动推进”。通过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有效统筹各级有关部门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组织、镇(街道)社工站的服务力量,最大程度凝聚联动推进社会救助的强大合力。用“三强化”权责机制,有效压实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责任,社会救助不再单单是基层民政办的事情,改变了多年来民政单打独斗局面,有效解决基层人少事多的“老大难”问题。

从“群众牢骚”到“群众满意”。通过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确保群众随时可以找到人办事;通过强化政策宣传,推动社会救助全过程公开公示,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通过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提升经办服务和帮扶服务水平,实现群众办事“零跑腿”。“错保漏保”现象减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社会救助的公平与温暖。2022年以来,对退(停)保群众告知和回访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9.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